369看片你懂的在线观看,向往的生活6免费观看,免费无码黄视频网站,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五月婷

搜索 解放軍報

長征題材油畫作品賞析:栩栩如生的壯麗史詩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作者:周惠斌責任編輯:劉秋麗
2021-10-24 06:48

栩栩如生的壯麗史詩

——長征題材油畫作品賞析

■周惠斌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踏上戰(zhàn)略轉移的漫漫征程,縱橫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里,最終三大主力于1936年10月勝利會師。長征的勝利,極大地促進了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成熟,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勝利,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面。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新中國成立后,一代又一代美術工作者在長征精神的感召下,嘔心創(chuàng)作了一幅幅恢弘磅礴的壯闊畫卷,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寫下流光溢彩的錦繡篇章。

《飛奪瀘定橋》(油畫)劉國樞 作

《飛奪瀘定橋》:大渡橋橫鐵索寒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中取得的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

1935年5月,紅軍主力部隊向大渡河挺進,前有天險,后有追兵,處境十分危險。中央命令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在兩天內攻占連接大渡河兩岸的天險要塞瀘定橋。瀘定橋扼川康要道,坐落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橋身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組成,9根鐵鏈鋪設木板作橋面,左右各2根鐵鏈為橋欄扶手。

接到命令后,四團官兵穿山越嶺,冒雨奔襲,晝夜行軍,于29日凌晨到達瀘定橋西岸橋頭。可敵人已拆除了橋上木板,只剩下孤零零的13根冰冷鐵鏈。二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勇士組成突擊隊,手持短槍,肩背馬刀,腰掛手榴彈,在密集的槍林彈雨中,攀著橋欄、踏著懸空的鐵索,迎著火海,向對岸橋頭堡陣地奮勇沖去。緊隨其后的三連戰(zhàn)士每人帶著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將木板鋪在鐵索上。油畫《飛奪瀘定橋》(縱133厘米,橫180厘米,現收藏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藝術地再現了紅軍突擊隊攻占瀘定橋時激烈的戰(zhàn)斗場景,生動展現了紅軍戰(zhàn)士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1959年初,畫家劉國樞在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前,懷著對紅軍戰(zhàn)士的無限敬仰,專程前往瀘定橋采風、體驗,100多米的懸索橋,走了不下200次,一個個英勇無畏的戰(zhàn)士形象在他的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他在接受采訪時說:“我畫的時候,真的流眼淚……我覺得每一筆都很有力量,好像自己的性命也豁出去了,跟那些戰(zhàn)士一樣。不管怎么樣,我非得完成不可?!苯涍^半年多的反復琢磨和精心錘煉,他終于完成了這幅作品。

《飛奪瀘定橋》以紀實兼象征手法,采用仰視構圖,將橫穿畫面中間的鐵索橋分為上下兩個部分,著力表現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雄壯場面、恢宏氣勢和英雄氣概,還原了奪橋戰(zhàn)斗的驚險、壯烈過程,彰顯出紅軍不懼艱難險阻、不惜付出生命的崇高精神。畫面兩側,高山峻嶺,山體陡峭;天空昏沉,蒼茫壓抑;橋下水流湍急,浪花飛濺,營造出瀘定橋周邊地勢的險峻。鐵索橋由遠而近,線條簡潔,如同樂譜;橋面上,突擊隊員或蹲或跪,或匍匐或挺立,高低錯落。他們手抓鐵索,腳踩搖晃的鐵鏈,穿越彈雨烈火,如鏗鏘的音符,演奏著激昂奮進的戰(zhàn)曲。他們神勇無比的沖鋒英姿,在山體和江面的映襯下,格外高大偉岸。整幅作品用筆概略,筆觸靈動,色調處理大氣奔放,橋頭燃燒的火焰、彌漫的硝煙,交幻成火紅和煙灰之色,既暗示了敵軍火力的兇猛,更寄寓了紅軍勇士用熱血和生命書寫的偉大長征精神。

《紅軍過草地》(油畫)張文源 作

《紅軍過草地》:野菜充饑志越堅

過草地,是長征途中異常艱難的一段路程。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生死考驗,紅軍指戰(zhàn)員懷抱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堅忍不拔的鋼鐵意志、堅定執(zhí)著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撓、挑戰(zhàn)極限,創(chuàng)造了“中外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跡”。

1935年8月21日,紅一、紅四方面軍混編為左、右路軍,分別從卓克基和毛兒蓋出發(fā),開始穿越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松潘草地。草地位于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海拔3500米以上,面積約15200平方公里。這里布滿水草、沼澤、泥潭,沒有道路,不見樹木,鳥獸絕跡。茫茫草地,處處隱藏著死亡陷阱,時時遭遇著致命危險。時值秋季,紅軍官兵頂風雨、冒寒冷,忍饑挨餓,克服病痛,你攙我扶,始終保持著高昂的斗志、頑強的毅力、必勝的信念,最終歷盡千辛萬苦走出草地。

軍旅畫家張文源創(chuàng)作的油畫《紅軍過草地》,以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細膩筆觸,生動描繪了一群紅軍指戰(zhàn)員即將走出草地、邁向勝利終點時的興奮心情和喜悅形象。畫作縱184厘米,橫300厘米,現收藏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1974年和1975年,畫家兩次沿著當年紅軍走過的草地采風、寫生,并認真閱讀了長征回憶錄《紅旗飄飄》,在1977年完成了《紅軍過草地》第二稿的創(chuàng)作。2008年,他在《我畫??紅軍過草地??》一文中寫道:“結合自己1962至1965年四年在甘孜高原當兵的經歷,對當年紅軍在毫無交通、無給養(yǎng)、無醫(yī)療,以及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情況下,要穿越茫茫草地,有著較為刻骨銘心的理解。作為一位部隊的專業(yè)美術工作者,對那段歷史自然有一種強烈的表現欲望?!?/p>

《紅軍過草地》的畫面內容由左、中、右三個部分構成。左側,一桿紅旗迎風招展,幾名戰(zhàn)士正合力將一匹陷入沼澤的馱馬拉出險境,宣傳員在一旁為之吶喊鼓勁。中間,指揮員一邊前行,一邊聽取藏族向導介紹地形,身后背槍的戰(zhàn)士和頭戴斗笠的當地居民正放眼瞭望前方。右側,一群紅軍戰(zhàn)士在泥濘中艱難行進,他們或肩扛機槍,或手持竹杖,洋溢出不畏任何艱難困苦的樂觀精神。

整幅作品構思巧妙,主題突出,細節(jié)豐富,色彩偏暖,通過由遠至近、平緩而下的對角斜線進行構圖,將三組行軍于草地的基層指揮員、普通戰(zhàn)士、宣傳員、炊事員、司號員、女戰(zhàn)士、向導等20多位人物形象一字排開,取勇往直前之勢,刻畫了紅軍指戰(zhàn)員各自的動態(tài)和神情,表現了他們在遍布齊腰的野草、暗藏兇險的沼澤中緊密團結、患難與共的英雄氣概,突出了他們堅毅自信地走出草地的光明前景。

《三大主力會師》(油畫)蔡亮 張自嶷 作

《三大主力會師》:三軍過后盡開顏

1936年10月9日、22日,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分別到達甘肅會寧、隆德將臺堡(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同紅一方面軍會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標志長征的勝利結束。長征的勝利,以不可置疑的事實向世界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具有無比頑強的生命力。

藝術化地反映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油畫《三大主力會師》,是由著名畫壇伉儷蔡亮、張自嶷在1977年共同創(chuàng)作而成。作品縱166厘米,橫331厘米,現收藏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該作以壯闊的畫面、精湛的技藝,表現了紅軍三大主力歷經生死考驗,像三股澎湃的洪流,以不可阻擋之勢匯聚陜甘這一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和宏大場面。作品問世后,以其人物形象眾多、形象生動準確、表情豐富傳神,引起廣泛關注、好評如潮,在我國當代美術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三大主力會師》構思縝密,布局嚴謹,節(jié)奏明快,動感強烈,通過畫面左方兩隊揮舞旗幟、拉著戰(zhàn)馬、扛著機槍的紅軍(意指剛剛到達的紅二、紅四方面軍),風塵仆仆、快步奔跑的場景為主線而次第展開敘事情節(jié)。畫面中心上方,三位斜背盒子槍、緊緊擁抱的紅軍指揮員代表著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右上方飄揚的旗幟下,正是原地休整、軍服整齊的紅一方面軍。左下方由三位身扛步槍、肩背斗笠、外穿羊皮襖歡呼相擁的紅軍戰(zhàn)士組成;右下方一位頭扎羊肚毛巾的陜北赤衛(wèi)隊員興奮地將紅軍小號手高高舉起,緊挨一旁的紅衣女孩挽著干糧筐、笑意盈盈。整個畫面,由右而左、由左而右、由下而上共三組九人構成了穩(wěn)健和諧的三角形內構,向心匯聚,中間還安排了兩位相向奔擁的青年戰(zhàn)士;而三面軍旗與軍民所構成的左右向心式的勝利大會師場景,包括人物向上跳躍的歡快姿態(tài),更使畫面的動勢既強又穩(wěn),互為呼應,富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作品中,兩位畫家以革命浪漫主義情懷,傾情展示出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三軍將士勝利會師時所表現出的興高采烈、群情激昂、喜極而泣、昂揚豪邁,紅軍戰(zhàn)士歡聚時所展露出的豐富多彩、栩栩如生的神態(tài)和表情,生動演繹了“三軍過后盡開顏”的熱烈、激動、歡欣。同時,作品用色精準,光線明快,虛實相間,暖色調的充分運用和光感的精心表現,賦予了畫面陽光般的溫暖,既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也充分體現了畫家精于整體構思、場景再現、形象塑造及技法表達的藝術表現力。

?

輕觸這里,加載下一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