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親,從一張發(fā)黃的光榮證書找起——
“為烈士立碑,讓精神永存”
■鐘宏嬌 本報特約通訊員 朱小強
綠筠庵內烈士墓前吊唁群眾絡繹不絕。鐘宏嬌提供
這些日子,平日里靜謐且鮮有訪客的紹興市綠筠庵突然熱鬧起來。每天都有市民專程找來,向院內新立起的朱金海烈士紀念碑獻花。朱金海就是從去年10月起,讓紹興軍民尋找了近半年的一張60多年前的光榮證的主人。
綠筠庵位于浙江紹興上虞區(qū)東關街道凌江村,是一座有200多年歷史的尼姑庵。去年10月,綠筠庵主持凈齊拿著一張發(fā)黃的“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找到街道退休干部任敖水,希望能幫這份證件找一個歸宿。她詳細講述了紀念證的來歷:1947年,庵里曾接納并幫助過幾名受傷的解放軍官兵,其中就有朱金海。30多天后,他們痊愈重返戰(zhàn)場。1955年秋,一位鄉(xiāng)干部來到庵里,稱收到朱金海的光榮證,但沒有找到他的家人,聯想起他曾在庵內療傷,也許有人知道他的情況,就把光榮證送到這里。
這是一張簽署于1955年的“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正面寫著“查朱金海同志在革命戰(zhàn)爭中光榮犧牲,豐功偉績永垂不朽,其家屬當受社會上之尊崇……”落款處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和毛澤東主席的簽名。紀念證的背面清晰地記錄著,朱金海于1945年參加革命,1947年8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拿著光榮證,任敖水等人很是激動,決心幫助烈士找到親人。他們一方面聯合東關街道的幾位文史愛好者,到區(qū)民政局、區(qū)新四軍研究會、區(qū)鄉(xiāng)賢研究會尋找線索,一方面求助新聞媒體。在媒體的跟進采訪中,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為烈士尋親的隊伍中:在區(qū)民政局,熱心的工作人員一份一份查找檔案,并向省革命烈士紀念館發(fā)函求助;在區(qū)新四軍研究會,會員鄭建芳四處打聽,翻看各種相關材料,終于找到一個線索——朱金海烈士的老家可能是上虞區(qū)永和鎮(zhèn)。于是,84歲的東關街道保駕山村居民陳維昌兩次到永和鎮(zhèn)探尋,終于,找到了朱金海烈士的哥哥朱立金的后人。
“為烈士立碑,讓精神永存!”清明節(jié)前夕,上虞群眾自愿捐資為朱金海烈士建造了一座簡易烈士紀念碑,碑址就選在綠筠庵的院內。如今,這座紀念碑靜靜矗立,向每一位拜謁者講述烈士的犧牲奉獻和一座城市為烈士尋親的故事。
點評:
為了紀念,更為了傳承
■張和蕓
團圓、尋找、感恩是最能打動人的主題。正因為此,央視推出尋人節(jié)目《等著我》以來,收視率屢創(chuàng)新高,連續(xù)登頂周末黃金檔。上面兩則也是尋親故事,只不過,幫助的對象很特殊——已為國捐軀長眠九泉的烈士。與烈士素昧平生的群眾熱心追尋,留下和還原的是一段血與火的紅色歷史,更是一種精神和情懷:壯士可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而后人會銘記中華民族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貧弱走向富強的征程上的每一次犧牲、每一滴熱血、每一位英靈。不忘初心,將烈士之志薪火相傳;堅定信念,沿復興之路闊步向前!
本文刊于《中國國防報》2017年4月2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