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反四風禁令下,“三公”消費大幅減少,干部公款“吃喝風”得到空前遏制。然而,記者在基層采訪發(fā)現(xiàn),仍有個別干部罔顧禁令,頂風奢靡,“不吃公款吃老板”。記者暗訪發(fā)現(xiàn),一些干部將吃喝地點選擇在了更加偏僻的郊外,有的直接就在企業(yè)的辦公樓內(nèi)。官員來此之后的稱呼變成了“某總”“老某”,宴會多以同學聚會、好朋友聚餐等名義進行。有知情者透露:“現(xiàn)在吃公款是肯定不行了,頂風違紀危險高。招待外地來的重要客人,只能到這些老板的自留地?!保ā段靼餐韴蟆?0月31日)
“吃,還是不吃”,這從來不是一個哈姆雷特式的難題。畢竟,人生在世,就算不當吃貨,不迷戀美食,吃仍然是最起碼的生存本能,在這一點上,官員當然也不例外。于是,無論“三公”消費如何收緊,即便公款吃喝成了密不透風的禁區(qū),官員的一日三餐與吃喝需求卻不應遭誤傷。只要人家沒吃公款,至于去哪兒吃,吃了啥,花費幾何,完全是私域范疇的事兒。
應當承認,這年頭,聚個餐、吃個飯,的確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兒,同學聚會、朋友聚餐,更是人之常情。對于官員而言,只要“不吃公款”,上述人之常情,當然不應在被禁之列。事實上,如果是官員自掏腰包,吃得高檔一些,滿足一下自己的吃貨追求與美食癖好,實在是無可厚非。只要官員的吃喝不去觸碰公款這個“雷區(qū)”,憑啥就不能吃得酣暢盡興、光明正大呢?
現(xiàn)實中,“不吃公款”看來也的確沒有影響官員的胃口,“失之公款,收之老板”,官員吃喝更是開源有方,甚至連此前開發(fā)票報銷的麻煩都省了,比起“吃公款”,“吃老板”倒是更加輕松快意,也更要胃口大開。
乍一看來,“不吃公款吃老板”,似乎并未違反“三公消費”禁令,更沒有直接拿納稅人當冤大頭。不過,即便是以同學聚會、好友聚餐的名義,官員“吃老板”,究竟羊毛出在誰身上?恐怕更值得追問。事實上,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官員與老板,本屬政商兩界,各有歸屬,各有邊界,何以官員和老板卻能濟濟一堂,觥籌交錯,尤其是當官員的好胃口,沒了公款埋單,也不缺老板贊助,官員們何來如此受追捧的商業(yè)價值,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既然老板們并非慈善家,而是生意人,自然最講究投入要有回報,之所以樂于為官員“吃喝”埋單,也絕不會做賠本買賣,被“官員吃”,實在是個高回報率的買賣??梢栽O想,正所謂“拿人手軟,吃人嘴短”,官員“吃老板”,顯然不會吃了白吃,而必然要有所回報。而官員的交換條件其實無他,用手中的公權力來庇護照顧老板們的生意,通過各種政策和項目來為老板輸送利益,也就在所難免。“吃老板”的背后,不僅是公然的權力尋租、政商勾連,最終的埋單者,其實仍然是納稅人。
基于此,“不吃公款吃老板”,權力邊界之外,其實仍然是一片杯盤狼藉,而權力的貪婪“吃相”背后,顯然已不是管住嘴這么簡單,而更需完善的權力監(jiān)督與約束機制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