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看片你懂的在线观看,向往的生活6免费观看,免费无码黄视频网站,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五月婷

搜索 解放軍報

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的冬裝保障

來源:中國軍網(wǎng)-中國國防報 作者:徐 平 責任編輯:杜汶紋
2025-01-09 10:59:40

志愿軍在冰天雪地中堅守陣地。

安東市(今丹東市)動員婦女為志愿軍縫制棉衣棉被。

近幾年,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題材影片《長津湖》《長津湖之水門橋》中,志愿軍戰(zhàn)士浴血奮戰(zhàn)的場面可以用震撼、感動、催人淚下等詞語來形容。特別是“冰雕連”的情節(jié),更是觸動了許多觀眾的淚點。人們不禁扼腕嘆息:當時,志愿軍將士如果都能穿上保暖的服裝鞋帽該有多好!70余年前,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志愿軍將士因武器裝備和后勤保障遠遠落后于對手而付出了巨大犧牲。比較突出的,是因保暖物資未能及時補充而導致非戰(zhàn)斗減員。

入朝初期,志愿軍冬服嚴重不足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加抗美援朝作戰(zhàn)。志愿軍入朝后主要遇到三個困難:一是武器裝備的劣勢和彈藥不足;二是吃的問題,特別是熱食供應困難;三是冬服緊缺,造成大量非戰(zhàn)斗減員。

實際上,為支持志愿軍出國作戰(zhàn),解放軍總后勤部在1950年7月就安排東北、華北、華東和中南軍區(qū)趕制棉衣、棉皮鞋、棉帽、絨褲、棉背心、棉大衣、棉手套、襪子等冬季被裝。然而,因入朝部隊增加,且形勢緊迫,許多部隊來不及配齊冬服。第二批志愿軍入朝時,已是冬天。朝鮮北半部冬季非常寒冷,而從中國南方趕來的部隊御寒裝備明顯不足,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南方部隊換冬裝時間較晚,有些部隊接到入朝命令后來不及換冬服;二是南方部隊冬服的厚度和種類與北方部隊不同,棉衣不僅含棉量少,而且不配發(fā)棉鞋和棉手套;三是有的部隊和官兵沒到過北方,對嚴寒認識不足,將大衣、棉帽、棉手套留在國內(nèi),選擇輕裝出國。

冬服不足,成為志愿軍入朝后面臨的嚴重問題。1950年冬,是朝鮮50年間氣溫最低的冬天,朝鮮北部白天最高氣溫也只有零下20攝氏度,而長津湖戰(zhàn)場位于朝鮮北部的高寒山區(qū),海拔在1000米到2000米之間,夜間溫度甚至會在零下40攝氏度以下。

參加長津湖之戰(zhàn)的志愿軍第9兵團部隊,由于緊急入朝,沒有配齊冬季御寒服裝,只配發(fā)了南方部隊的薄棉襖,根本抵御不了朝鮮的嚴寒。當時,戰(zhàn)士還沒有普遍配發(fā)大衣,有的是一個班有一件大衣,誰站崗誰穿;棉被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每個班十幾人共用一兩床棉被。

由于沒有足夠的冬服,致使部隊非戰(zhàn)斗傷亡極大,戰(zhàn)斗力銳減。志愿軍第9兵團第27軍在第一天行軍中,就凍傷了700余人。1950年12月8日,志愿軍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向上級匯報時說:“第9兵團經(jīng)近半月激戰(zhàn),部隊已經(jīng)極度疲勞,特別是凍傷減員十分嚴重。以79師為例,從3日至7日,一個師戰(zhàn)斗傷亡和凍傷減員過半,全師縮編為5個步兵連、2個機炮連……80師239團3營6連在攻擊新興里之敵時,受敵火力壓制臥倒在冰地上,最后打掃戰(zhàn)場時發(fā)現(xiàn),全連除一個掉隊戰(zhàn)士與一個通信員外,其余200余名干部戰(zhàn)士呈戰(zhàn)斗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

在1951年1月下旬東北軍區(qū)第一屆后勤會議上,志愿軍第9兵團第20軍所作的后勤工作初步總結中提到,20軍的傷員中凍傷占百分之六十左右。原因是部隊“除棉衣發(fā)齊外,棉帽、棉鞋及其它保暖物資都未得到補充。在冰天雪地中作戰(zhàn)非常痛苦,唯一辦法是拆被子做襪子、手套、耳套等。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軍里有百分之六十的被子都被拆了?!?/p>

在長津湖戰(zhàn)役中,志愿軍第9兵團凍傷減員超過戰(zhàn)斗減員。而裝備一流的美軍,穿著厚厚的棉衣,甚至有鴨絨被,但也有7000余人被凍傷,數(shù)百人被凍死。

志愿軍冬服牽動全國人民的心

志愿軍冬服問題,引起志愿軍總部、中央軍委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為此,中央人民政府緊急成立東北軍服廠,并下令上海盡快組織研制工業(yè)用縫紉機,以解志愿軍棉衣供應的燃眉之急。周恩來總理十分焦急,每日催問冬服的生產(chǎn)和調(diào)運情況,并親自指示:給志愿軍的軍服一定要用新棉花、優(yōu)質(zhì)棉花!為什么一定要用新棉花?原來這新棉花不但蓬松、保暖,更重要的是干凈,戰(zhàn)場上一旦戰(zhàn)士負傷,可以掏出棉衣里的棉花止血。

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特別是東北地區(qū)作為支援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重要基地,為志愿軍提供了大量軍服、軍鞋、食品、炮彈、火箭彈、炸藥等軍需物資。

全國其他大中城市也廣泛動員群眾,為志愿軍縫制棉衣、大衣、棉被和軍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1951年10月,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的第二個冬天來臨之前,志愿軍后勤司令部已備齊當年的全部冬服。冬服標準也有調(diào)整,按每人棉衣一套、栽絨帽一頂、棉大衣一件(另有部分皮大衣,作外勤及夜間值班放哨人員用)、布夾鞋兩雙、棉手套一副。此外,每套棉衣的棉花也增加到4斤半(當時國內(nèi)部隊棉衣北方一般為4斤棉花,南方一般為2斤到2斤半棉花,也有不足2斤的)。

“為保證不損失一件冬裝而斗爭!”

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美軍依仗空中優(yōu)勢,一直把破壞志愿軍后方供應作為削弱志愿軍戰(zhàn)斗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950年12月19日,彭德懷司令員給毛澤東主席的報告中說:“各軍大衣多數(shù)未運來,42軍棉鞋亦未運到。已穿上棉鞋者,大部破爛。還有棉衣、被毯,被敵機投燃燒物毀掉,不少人穿草鞋,自打之草鞋亦無備份,甚至還有部分打赤腳?!痹诒煅┑卮┎菪踔链虺嗄_,還要作戰(zhàn),志愿軍戰(zhàn)士遇到的困難簡直令人難以想象。

特別是從1951年7月起,美軍對志愿軍后方實施“絞殺戰(zhàn)”,企圖切斷志愿軍后方運輸線。1951年夏裝前運,因中間環(huán)節(jié)多,物資到站過于集中又未能立即疏散,遭致敵機轟炸,造成較大損失。整個夏裝損失量占前運數(shù)的30%,致使東線有的部隊不能按時換裝,到了炎熱的夏天還穿不上單衣,只好將棉衣改成夾衣穿用。

1951年志愿軍冬裝前運,吸取了夏裝前運的教訓,從積極防空入手,盡量縮短物資在中途停留時間,改由各軍回國領運和突擊直達運輸。在冬裝還沒有完全從祖國的被服工廠運出時,志愿軍的后勤部隊就提出了響亮的口號:“為勝利完成今年的供應冬裝的任務而斗爭!”“為保證不損失一件冬裝而斗爭!”1951年9月10日,彭德懷司令員命令后方機關及無戰(zhàn)斗任務的部隊,應集中一切力量運棉衣,求得9月底至10月初發(fā)齊。志愿軍后勤系統(tǒng)緊張而有秩序地展開搶運冬裝工作。各特種兵組織汽車到安東自運。其余以火車采取“片面續(xù)行法”運到朝鮮,再由二線部隊組織力量到鐵路運輸終點接運,然后人背馬馱,把冬裝從卸車點運回部隊。由于組織嚴密,不但運送快,而且損失只占全部冬裝的0.52%。

1952年以后,被裝前運大體上都是采用1951年冬裝前運的辦法,運輸途中幾乎沒有受到損失,保證了部隊按時換裝。1952年11月,負責志愿軍冬服生產(chǎn)的總后勤部軍需生產(chǎn)部接到總政治部轉來志愿軍一位指戰(zhàn)員的感謝信,信中說:“我們在寒冬之前就收到你們做的棉衣、棉大衣和棉皮鞋,真是喜得合不上嘴。我們一定要用抗美援朝的勝利成果來回答祖國人民對我們的熱情關懷和殷切期望?!?/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