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一位姓李的老教授走進派出所值班室,希望幫忙找親人。原來,李教授今年73歲,父母親都是四川人,父親是成都的,母親張氏是涪陵的。大約在1940年,張氏結婚后將戶口從涪陵遷到了重慶。1956年,張氏在重慶去世了,當時李教授只有13歲。李教授從大學畢業(yè)后就開始尋找母親的親人,他前前后后去了遼寧省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以及相關公安機關查詢母親的檔案,可惜查到的檔案僅僅標注了母親的籍貫,沒有詳細地址及其它信息。在多方打聽下,李教授獲悉其母親是武隆人。一天,李教授突然回憶起母親曾提過“火爐鋪”這個地名,他在網(wǎng)上搜索發(fā)現(xiàn)四川和重慶分別有一個叫“火爐鋪”的地方。于是李教授前往武隆縣火爐鎮(zhèn)的尋親之路,并來到火爐派出所求助。
得知李教授的情況后,派出所民警查找數(shù)據(jù),翻看檔案。但是李教授母親張氏生于1918年,距今近100年之久,戶籍民警把檔案室翻遍了也未找到任何線索。在沒有數(shù)據(jù)支撐,沒有任何線索的情況下,我便組織民警成立了尋親隊,讓大家分頭行動。一邊找政府幫忙,查詢“火爐鋪”這個地名的歷史淵源,發(fā)動各村社干部對本村社的老人逐一詢問;另一邊則找到火爐鎮(zhèn)姓張的居民了解情況,特別是張姓大家族。就這樣,民警們走街串戶,為李教授尋找親人。終于,在第二天早上,我接到了張某的電話說李教授有可能是他的叔叔。
當天李教授就趕回了火爐派出所。當看到張某時,他眼前一亮,覺得她跟自己的母親真有幾分相像。隨后,經(jīng)一系列信息確認后,李教授認定張某就是他母親的親人,即張某的爺爺是李教授的親舅舅......”
武隆區(qū)公安局火爐派出所所長皮志強會給來所報道的民警講故事,每個民警都不同,而2016年入警的郭佳佳聽到的就是“李教授尋親”的故事,故事講完,皮所長話沒多說,就把戶籍室的崗位交給了小郭。
小郭說:“2016年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年,從一名預備警察到一名人民警察蛻變的一年。從我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戶籍窗口,直接與人民群眾打交道,在公安工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戶籍民警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體現(xiàn)公安機關的整體形象。這就要求我們戶籍民警不斷的摸索簡化辦事程序,方便群眾辦事,為廣大群眾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服務群眾。《李教授尋親》故事一直都激勵著我做到最好?!?/p>
公安機關和公安隊伍踐行服務人民的根本宗旨就要堅持一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將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公安工作的根本標準,最大限度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這就要做到:一是樹立公仆意識。公安前面加上“人民”二字,意味著公安機關和公安隊伍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安,自己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在實際工作中,我應當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去做好服務,通過服務提升人民的滿意度。二是樹立“人民公安為人民”意識。公安機關和公安隊伍應當在實踐中樹立“人民公安為人民”的思想觀念,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意志,回應人民群眾的呼聲,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困難當作每個公安民警的困難,以達到人民群眾的滿意作為每個公安民警的最大心愿。三是樹立心中有“公”意識。心中唯有“公”,人民才有安。心中有“公”,就是堅持大公無私,以公仆情懷服務人民,做到公私分明,絕不可以假公濟私、以公謀私、搞“燈下黑”;心中有“公”,還要做到公平公正,在執(zhí)法工作中公正執(zhí)法、公道正派、不徇私情,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安工作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