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根針,與普通注射器不太一樣。它的頭部被制成楔形,尾巴上有著如同蝴蝶雙翼般的塑料“翅膀”。打針時,護士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著這對“翅膀”,恰到好處地一針扎入。這針,是血透針;這動作,上海長征醫(yī)院血透中心護理組的護士每年要做約8.5萬次。在上海規(guī)模最大、收治病人最多的這個血透中心,100臺血透機與6臺連續(xù)性腎臟替代治療儀日夜不停地運轉,580多位病人每周兩三次前來接受透析治療,護士長陳靜帶領63名護士24小時分4班工作。
“黑貓警長”日夜兼程
天蒙蒙亮時,黎先生迷迷糊糊醒來?!澳阈牙??感覺怎么樣?”護士楊茜親切的聲音在他耳邊響起。
36歲的黎先生曾輾轉15家醫(yī)院治病,2011年開始在長征醫(yī)院血透中心治療。他說,能到這里治療是不幸中的萬幸。入院時,他高燒已近昏迷,心里有個念頭:“我沒能看到女兒出生,我對不起家人?!比缃?,他的女兒已經(jīng)4歲,他對看著女兒出嫁有了信心。大部分病人像黎先生一樣,一周做3次血透?!安∪搜敢淮?個小時,從準備打針上機到透析下機至少要5個小時,兩班病人的上下機間隔不到1個小時,而護士要完成機器消毒、透析液安裝、被套枕套床單更換、透析液檢查等準備,還要打開窗戶換氣,一名護士要管理七八張病床,就像前線戰(zhàn)士打仗一樣?!痹陂L征醫(yī)院接受透析18年的李教授不由感慨。18年里,李教授一邊透析,一邊帶研究生,還完成了“十一五”課題。李教授說,如果沒有醫(y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根本不能想象自己現(xiàn)在會是什么樣。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開展夜間長時間透析的中心,長征醫(yī)院血透中心晚10時到第二天早上6時的8小時服務,為許多患者解決了透析不充分的難題,大大降低了透析并發(fā)癥(如高血壓、貧血、鈣磷代謝紊亂等)的發(fā)生率,卻給護士帶來更大的黑眼圈與更高的工作強度?!把笗r,體外循環(huán)每分鐘200毫升~300毫升的血流量,一旦疏忽,病人容易失血而導致危險。病人晚上可以睡覺,但護士必須像黑貓警長一樣高度警惕,密切監(jiān)護,壓力很大。”解放軍腎臟病研究所所長、長征醫(yī)院梅長林教授說。
一切圍繞“透析充分”進行
在長征醫(yī)院血透中心,會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現(xiàn)象:那些透析多年的老病號依舊精神奕奕,其中最長存活紀錄已達28年。
影響透析充分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機器優(yōu)劣、水質好壞、透析液配置等,護士的操作技能、臨床監(jiān)護、對機器的靈活使用程度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血透病人每天必須嚴格控制飲水量,但很多病人自制力差,稍一放松,水分攝入就超標。如果透析時按照一個模式,給病人排掉的水分不夠,就會導致透析不充分。這里的護士會利用不同模式幫病人把水量在4個小時內都排出,使病人透析充分,這樣肌酐等就不會成為積存在體內的毒素,病人的臉色也不會發(fā)黑?!把笇τ诿课徊∪藖碚f,都是個體治療。每個人的參數(shù)設置、肝素用量、透析模式都不一樣,一切圍繞‘透析充分’來進行?!标愳o說,血透的過程就是精心治療的過程。
52歲的張女士1995年開始在長征醫(yī)院血透。學醫(yī)出身的她,已經(jīng)跟父母說好,他們3人去世后,遺體都捐給第二軍醫(yī)大學,“希望能為醫(yī)學作點貢獻,尤其是我遇到這么好的醫(yī)生護士,更要有所回報”。
為病人必須苦練基本功
38歲的沈女士伸出手臂,上面有一條細長的“線”,再仔細看,這條“線”是由無數(shù)個細小的針眼密密麻麻連起來的。她從2002年開始在長征醫(yī)院血透,現(xiàn)在手臂上有4000多個針眼,這些針眼連成了她的“生命線”——只有血透病人懂得這條“針眼之線”包含的酸甜苦辣,也只有他們才能真切感受這條“生命線”守護者的難能可貴。
她記得第一次血透時,躺在病床上,淚如雨下:“不要做了!不要做了!”護士劉玲玲握著她的手,溫柔安撫:“不要怕,堅持一下。”就這樣,一路走來,血透已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不久前,她去日本出差,在福岡當?shù)蒯t(yī)院血透時,那里的護士看到她手臂上的針眼,驚訝地說:“你們國家護士的技術太棒了!”這讓她感到一種由衷的驕傲。
長征醫(yī)院血透中心護理組的一針穿刺成功率幾乎達100%,無癥狀透析率達98%。陳靜說,護士打針時要俯下身體,手臂與病人的手臂平行且方向一致,進針角度要小,使針斜插進血管,針尖不能貼壁碰到神經(jīng),透析起來才不會痛。護士打針要用腕力而不是臂力,必須苦練基本功。護士芮文芹和丈夫李書昌在血透中心護理組工作了10多年,血透中心的排班都是“一個老手搭配一個新手”,他們兩個永遠排不到一塊兒,偶爾在換班時遇見了也只是默契一笑。 “不避污穢、不畏艱難,在生死洪流中俯下血肉之身,做渡人之舟?!弊o士魏麗在日記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得到護理組所有人認同。秉持這樣的信念,他們一次又一次讓“蝴蝶”飛了起來,跨越死亡的滄海,讓生命的風帆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