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9月4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研究團隊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在早期肝損傷過程中,人體內一種調控鐵代謝的關鍵物質——鐵調素含量顯著上升。研究人員認為,鐵調素可作為診斷早期肝損傷的新型潛在標志物。
“肝臟是腹腔內最大的實質性器官,肝擔負人體新陳代謝重要功能。”該項研究負責人、浙江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王福俤教授表示,外界刺激、肝臟內鐵元素過度蓄積或疾病狀態(tài)等多種原因都會引發(fā)肝損傷。
研究團隊對上海地區(qū)兩個獨立人群共3455例樣本血漿肝臟功能和鐵代謝指標進行檢測分析發(fā)現(xiàn),兩個人群中,發(fā)生肝損傷的人,肝細胞分泌的鐵調素濃度顯著上升,鐵調素含量與肝損傷臨床血液標志物濃度呈顯著正相關,研究團隊在隨后的小鼠實驗中也證實了這一點。
“鐵調素是由肝臟產生的一種調節(jié)分子,是調節(jié)人體鐵穩(wěn)態(tài)和鐵代謝的關鍵物質?!眳⑴c該項研究的浙江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博士生安鵬說,肝臟是人體內鐵離子的‘儲存器’,也是人體內負責鐵代謝的最重要器官。肝細胞受損后,細胞內儲存的鐵過多地“跑”到血液當中,肝臟便通過升高鐵調素含量來抑制人體對鐵的吸收。
王福俤認為,研究成果顯示,肝細胞所分泌的鐵調素將能作為早期肝損傷診斷中的參考指標和潛在標記物,并揭示肝損傷過程中人體鐵代謝狀態(tài)。
該研究于8月20日在線發(fā)表于《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科學報告》期刊,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及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