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3月26日的亞太北京肝病年會上,魏來教授在報告中指出,在亞洲患者中進行的研究表明,可能由于rs12979860 基因型在亞洲患者中更多見,以及治療依從性、耐受性等原因,亞洲患者對Peg-IFNα-2a+RBV治療方案更敏感。
(1)更有效:一項對308例初次治療的HCV基因1型亞洲患者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患者接受Peg-IFNα-2a+RBV治療24周或48周后,SVR均高于西方國家患者,分別達56%、76% (Liu et al. CID 2008,47: 1260)。而納爾遜(Nelson)等在EASL 2009上發(fā)表的研究結果同樣表明,相對于其他患者來說,亞洲2 型或3型患者接受Peg-IFNα-2a+RBV治療后SVR更高。
一項抗HCV治療研究表明,不同種族丙肝患者接受相同治療但療效不同,患者的基因多態(tài)性與治療效果差異相關。近日發(fā)表于《自然》(Nature)雜志上的一項分析患者基因型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丙肝患者編碼干擾素的IL28B基因的多態(tài)性與治療應答改變相關。由于rs12979860基因型出現(xiàn)頻率高,亞洲裔HCV患者的SVR顯著高于歐洲裔及西班牙裔患者。
魏來教授等在我國進行的一項前瞻性、開放標簽、隨機對照研究,在440例初次治療的患者中觀察到較高的治療反應性。106 例患者中,12周時HCVRNA陰性率達到88. 7%。
綜上所述,可見亞洲患者對標準治療的高度敏感性,這些研究為探索亞洲患者最佳治療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jù)。
(2)更安全:上述對308例HCV患者進行的研究在證實亞洲患者對Peg-IFNα-2a聯(lián)合RBV治療更敏感的同時,結果還顯示,亞洲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其他患者相似。
李(Lee)等研究者進行的一項研究入組7 178例患者,其中包括亞洲患者264例,比較亞洲患者與其他患者治療完成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減量情況。結果表明,亞洲患者與非亞洲患者床實踐中安全性相當。與非亞洲患者相比,亞洲患者完成治療比例更高,利巴韋林減量情況更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