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士衡,原名孟昭銓,又名十道,字士衡,1906年出生于吉林省琿春縣三家大榆樹村的一個滿族知識分子家庭。在幼年時曾在琿春縣第二學堂念書,后來考上在延吉的吉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
1920年10月,日本侵略者悍然制造“琿春事件”,并以此為借口,派大批軍隊對包括琿春在內的延邊各地進行大規(guī)模的“庚申年大討伐”,對延邊各族人民進行血腥的大屠殺。親眼目睹這些慘狀的孟士衡,對侵略者懷著無比的仇恨,自幼下定決心:好好學習,報效國家,為拯救受苦受難的中華民族獻出自己的一切。就這樣,孟士衡自幼勤奮學習,手不釋卷。師范學校畢業(yè)后,他懷著“教育救國”的理想,回到家鄉(xiāng)琿春當上了小學教員。不久,為了繼續(xù)深造,他又與其兄孟昭銘一起,考上設在吉林的省立第一中學高中班就讀。1927年,考上在北京的私立中國大學中文系。
在大學里,孟士衡積極參加各種政治活動,同時也對家鄉(xiāng)的革命活動給予很大的關注。1928年,日本帝國主義用威脅的手段向中國政府提出要修筑“滿蒙五路”的無理要求。日本帝國主義的這種無理行徑引起了東北各族人民的堅決反抗,孟士衡家鄉(xiāng)的各族、各界民眾也掀起了反對修筑吉會鐵路(即吉林至朝鮮會寧)的護路運動。延吉、和龍、汪清、琿春四縣的各界代表集結在延吉,舉行集會和示威游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陰謀,并派代表到吉林和奉天請愿,要求當局拒絕日本的無理要求。當時在延吉讀書的孟士衡的弟弟孟昭恒也積極投入了這場斗爭。接到這一消息,孟士衡立即給家鄉(xiāng)寄去北平學生的反帝宣傳刊物,用實際行動支持家鄉(xiāng)的反帝斗爭。
1930年,孟士衡大學畢業(yè)后,謝絕親友們要他留在北平工作的勸告,毅然離開北平,回到了家鄉(xiāng)。這時,琿春縣正在籌備縣立中學,孟士衡立即投入了創(chuàng)辦中學的工作。1931年4月24日,學校正式開學,孟士衡被聘為第一任校長?!敖逃葒?,這是孟士衡多年來的心愿。在校任職期間,他為了培養(yǎng)有用人才,嘔心瀝血,日夜工作。但他的這一心愿不久就破滅了。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了侵略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由于蔣介石下令不抵抗,東北軍不戰(zhàn)而退,使東北大好河山相繼淪陷。國難當頭,延邊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掀起了“秋收”、“春荒”斗爭,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打擊漢奸、走狗的親日活動。接著,延吉、琿春等地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游擊隊,與侵略者進行了殊死的斗爭。孟士衡以教員的公開身份秘密與中共地下工作人員接觸,在學校內進行了積極的反日活動。但不久,這些活動被告密,孟士衡不得不離開琿春,于1932年春再次去北京,繼續(xù)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在北京期間,孟士衡先在私立廣安門中學任教,后被調到河北省教育廳任督學。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我國進入了全面抗戰(zhàn)階段。戰(zhàn)火立即擴大到華北地區(qū),孟士衡不得不離開河北去武漢,又于1938年去鄭州參加了國民政府軍孫東先部,立志參加抗戰(zhàn)。后來,孟士衡受國民黨冀察黨政分會主任王葆真的推薦,在冀察黨政分會里擔任了總務科長。
在曲折的斗爭和復雜的生活體驗中,孟士衡逐漸地認識到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真面目。這樣,他積極投入了擴大和發(fā)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工作。1940年,孟士衡隨王葆真到陜北秘密會見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并共同商談了國共合作的有關事宜?;貋頃r,他特意攜帶了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等革命書刊,在洛陽、鄭州一帶散發(fā)。事發(fā)后,孟士衡被國民黨逮捕,在洛陽監(jiān)獄里過了一年多的牢房生活。在監(jiān)獄里,孟士衡始終堅持自己積極的抗日主張,繼續(xù)與國民黨的反共勢力進行了不屈的斗爭。后來,在王葆真等知名人士的多方營救下,孟士衡終于被釋放,后被派到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地區(qū)的黨政分會,任教官、參議等職。但是,國民黨仍然對他不放心,繼續(xù)對他監(jiān)視,特務們經常對他進行無中生有的誣陷和覬覦。這樣,孟士衡不得不離開分會,到河南省新蔡縣,在該縣中學任校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終于取得了最后勝利。孟士衡懷著勝利的喜悅,積極投入了戰(zhàn)后的各種善后工作。10月,他任徐州日僑戰(zhàn)犯管理所總務科長。不久,蔣介石發(fā)動內戰(zhàn),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愿望在戰(zhàn)爭的炮火中變成了泡影。目睹國民黨背信棄義、把人民推向戰(zhàn)爭深淵的行徑,孟士衡毅然辭去官職去南京,投入了人民民主革命運動。1947年秋,孟士衡在李濟深、王葆真的影響下,加入了中國國民黨促進會,從事民主促進運動。
1948年1月,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及其他民主黨派的代表在香港召開聯席會議,聯合組成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張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tǒng)治,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成立各民主黨派和各界人士代表參加的聯合政府。孟士衡任民革南京分會主任委員,負責南京地下民革的領導工作。
孟士衡非常崇敬孫中山順應歷史潮流、不斷革命的偉大精神,他服膺孫中山先生遺愿,真心熱愛中國共產黨。在南京工作期間,他積極閱讀馬列主義和毛澤東的著作。有一次,他得到了一本毛澤東寫的《論聯合政府》,如獲至寶,反復閱讀,認為“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他為了配合共產黨的地下斗爭,積極組織和指導南京學生的“反內戰(zhàn),反饑餓”示威游行,并組織民革的外圍組織“中國憲政會”進行合法斗爭。
1948年秋,全國的政治、軍事形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國民黨的統(tǒng)治從根本上開始動搖,人民解放戰(zhàn)爭進入了奪取全國勝利的決定性階段。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的勝利,促使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必將滅亡。在這種形勢下,孟士衡等在南京的民革進步人士積極開展活動,用實際行動迎接解放大軍。當時,擔任民革南京分會主任委員的孟士衡,經常搞地下聯絡,來往于滬寧道上。民革滬寧區(qū)委員會則秘密與中國共產黨組織取得聯系,在共產黨員吳士文、肖儉魁的參與和民革中央常委、民革京滬(南京、上海)特派員、民革上海臨時工會主任委員王葆真、孟士衡等的組織下,積極籌劃及組織起義,迎接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
地下民革原“民聯”成員劉海亭,是國民黨首都衛(wèi)戍司令部北區(qū)指揮官兼警察廳北區(qū)警察局長,受他直接指揮的軍警有八個團。當時,國民黨五院及各重要部門都在該區(qū);李宗仁、何應欽、張群、谷正綱等人的公館也在此區(qū)。這些部門和公館的警衛(wèi)兵都受劉海亭的調遣并受他節(jié)制。根據這種有利條件,孟士衡等制定出先通過劉海亭控制北區(qū),扣留李宗仁等重要軍政要員,使國民黨的指揮中心陷入混亂,然后在南京發(fā)動由5000余人參加的起義的計劃。劉海亭還與其結拜兄弟、在國民黨警察學校時的同窗、時任首都警察廳中區(qū)警察局局長馬廣運取得聯系,要他配合。在上海,王葆真于1949年2月通過國民黨第一綏靖區(qū)副司令劉昌義準備起事。另外,還通過李澤龍的關系與吳淞附近的國民黨駐軍取得了聯系,到時一起行動。
各項行動正在按計劃進行,沒想到此事卻被國民黨特務發(fā)現,南京衛(wèi)戍總部稽查處派特務秦范五、馬志清等跟蹤監(jiān)視,起義計劃終于暴露。1949年2月,王葆真、孟士衡、劉海亭、馬廣運、吳士文、肖儉魁等在南京和上海的50余名地下組織成員及其有關人員被捕。
孟士衡被捕后,國民黨在《中央日報》上大肆刊登“孟士衡為陰謀暴動顛覆政府的首要人,必須依法制裁”的輿論,并對他進行慘無人道的嚴刑拷打。1949年5月9日下午3時,孟士衡與吳士文、肖儉魁兩位共產黨員一起被綁赴刑場槍決,孟士衡犧牲時43歲。當時的上海《新聞報》載文稱“孟士衡、吳士文二人各中三槍斃命,肖儉魁中四槍氣絕”,可見他們的就義之英烈。
孟士衡等被害后,滬寧地區(qū)以外的幾處準備起義的部隊大部分起義成功,孟士衡等英烈們的壯舉并未白費,終于實現了生前的遺愿。孟士衡烈士的遺骨被安葬在上海江灣公墓。解放初期,王葆真等人曾去掃過墓,但后來因種種原因,“一抔黃土埋忠骨,荒草蔓煙無人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孟士衡的歷史進行調查,并于1981年正式追認他為革命烈士?!赌暇┤請蟆吩橇恕懊窀锬暇┑叵陆M織負責人孟士衡被追認為烈士”的消息?!渡虾C窀飯蟆芬灿冢保梗福蹦辏保痹拢常叭盏禽d了劉海亭、許卜五、梁佐華三位老民革成員撰寫的“‘京滬暴動案’與地下民革”史料片斷,記述了孟士衡等在解放前夕從事革命活動的情況。孟士衡烈士的光輝一生終于得到了歷史的公認。對此,生者感奮,死者當亦含笑九泉。
(金哲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