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時代軍事記者增強“四力”探析
摘 要:全媒體時代,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軍事記者面臨的時代課題。本文結合《戰(zhàn)略支援報》記者蹲連實踐,探討軍事記者如何轉變作風,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的方法路徑,以期為軍事新聞工作者提升綜合能力素質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軍事記者;提升
全媒體時代,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以下簡稱“四力”),是軍事記者面臨的時代課題。戰(zhàn)略支援報社(以下簡稱“報社”)2019年9月成立以來,為增強軍事記者“四力”,先后組織了多批次記者蹲連活動,從報社領導到編輯記者,從現(xiàn)役軍官到文職人員,紛紛深入基層蹲連采訪,傾聽官兵心聲、反映基層變化,采寫出一大批官兵叫好的新聞作品。本文結合《戰(zhàn)略支援報》記者蹲連實踐,探討軍事記者如何轉變作風,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的方法路徑,以期為軍事新聞工作者提升綜合能力素質提供借鑒參考。
一、腳力:腳板底下出新聞,出好新聞
腳下沾滿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腳力,是記者的基本功,也是做好新聞工作的邏輯起點和實踐落點。尤其是在信息獲取渠道異常便捷的當下,軍事記者必須不斷增強腳力,沉到部隊,深入一線,才能抓到“活魚”,拿出精品。
切實增強腳力,走進基層官兵內心。當前,官兵價值取向多元,思維更加活躍,思考問題深入,這給軍事記者確切獲知官兵所思所想所悟帶來一定難度。另外,線上交流溝通的方便快捷,疫情影響下的少見面不聚集等,也給一些軍事記者僅憑“掌上獲取信息、室內加工信息”的模式提供了“借口”。其實,無論官兵思想如何變化、信息交流渠道如何變化,軍事記者切實增強腳力,走進基層官兵內心,永遠是獲取鮮活新聞的不二法寶。
這個“走進”,決不只是“走近”,不是僅僅追求“身入”,而是必須做到“心入”。2020年8月,報社一名年輕記者赴某部蹲連采訪報務員。按照常理,這名記者作為青年官兵的同齡人,應該會很快與大家打成一片,走進官兵的內心深處,但實際情況卻與預想差距較大。采訪中他發(fā)現(xiàn),官兵們長期收報發(fā)文,使用莫爾斯電碼交流就好像人們日常對話一般。莫爾斯電碼已經(jīng)深度融入官兵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走基層怎么樣才能走得更深入?記者決定從零起步,學習莫爾斯電碼。通過與官兵一同艱苦訓練,終于學有所獲。此時他也發(fā)現(xiàn),學習莫爾斯電碼不僅讓他了解了報務員的酸甜苦辣,同時在不知不覺間,官兵們也把記者當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切實增強腳力,走進第一現(xiàn)場。全媒體時代,信息流速之快令人瞠目。一個新聞事件剛剛發(fā)生,常常是新聞記者甚至還沒趕到現(xiàn)場,一些自媒體信息已經(jīng)開始了傳播。面對這一變化,對新聞記者來說,新聞事件發(fā)生后難免有這樣的顧慮:第一現(xiàn)場的第一落點已被自媒體搶占,還有必要到現(xiàn)場嗎?其實,軍事記者不僅要走到現(xiàn)場,而且要走進第一現(xiàn)場。這是因為,作為專業(yè)的記者,到達新聞的第一現(xiàn)場后,憑其專業(yè)的素養(yǎng)和職業(yè)的敏感,往往能挖掘到自媒體挖不到的鮮活新聞。如果說自媒體搶的是“先”,軍事記者到達第一現(xiàn)場后,則搶的是“鮮”。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2月中旬,隨著軍隊支援湖北醫(yī)療隊馳援湖北抗疫一線,報社第一時間派出兩名記者奔赴武漢,按照記者蹲連的模式,全程參與到醫(yī)務人員工作生活之中,全方位展現(xiàn)他們執(zhí)行任務的動態(tài)和風采。得益于身處在抗疫一線,兩名記者先后報道了醫(yī)療隊進駐光谷院區(qū)、接診首日見聞、首例患者治愈出院等現(xiàn)場動態(tài)新聞,一時間抗疫一線新聞成為讀者閱讀報紙的新期待。這啟示我們,全媒體時代,軍事記者第一時間深入第一現(xiàn)場,運用第一手材料,回應網(wǎng)民關切,是提高新聞傳播質效的重要途徑,也給軍事記者增強腳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切實增強腳力,持之以恒走基層。報社成立以來,把持之以恒走基層作為一條硬指標,不斷強化記者責任意識。2020年春節(jié)期間,一名記者赴某部蹲連。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該部高度重視扶貧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幫助駐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記者從部隊領導和官兵口中了解到不少好做法、好經(jīng)驗,但總感到文章內容有余但鮮活不足。盡管他過去曾到過這個村,但他仍然堅持趕到村里,到田間地頭、村民家中詳細了解情況。老鄉(xiāng)們淳樸的話語、真摯的感情、幸福的笑容,讓記者感動不已。很快,稿件《荒原上走出幸福路》出爐,通篇從老鄉(xiāng)的視角,講述了鄉(xiāng)村在部隊幫扶下發(fā)生的喜人變化,視角獨特、引人入勝。類似的情況,不止發(fā)生在一個記者身上。實踐證明,增強腳力,不是一時一事的“走”,而是需要持之以恒走基層,走進更多基層官兵內心,走進更多第一現(xiàn)場,心與受眾貼得近些、再近些。對軍事記者來說,這是真正錘煉腳力的最高要求,決不能只是狹隘地認為,只要一兩次深入基層就可以了。而是應該深刻認識到,切實增強腳力,只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才能走得更穩(wěn)健,才不會出現(xiàn)一腳深一腳淺的情況。
二、眼力:以穿透力的目光讓新聞價值最大化
眼力,是軍事記者的一種新聞價值判斷力。在新興媒體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有些人有這樣的錯誤認識,感到眼力的價值已經(jīng)弱化。因為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等已經(jīng)可以很輕松地實現(xiàn)現(xiàn)場視頻直播,在攝像頭無處不在的時代,還真需要記者的眼力嗎?其實恰恰相反,全媒體時代,眼力是專業(yè)記者為受眾提供深度信息服務的獨門絕技。
努力錘煉眼力,做到見微知著。從事軍事新聞采寫,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抓住新聞事件的亮點。那種面面俱到、貪大求全的報道,很難獲得讀者的認可。這就需要軍事記者努力錘煉眼力,處理好小與大的關系,增強見微知著的本領。比如,通過小故事揭示大主題、小人物反映大情懷,小切口凸顯大縱深。一次,報社一名記者到某部蹲連采訪,在一個周末自由活動時間,無意中看到戰(zhàn)士們拿著手機圍在一起。現(xiàn)在,手機已經(jīng)成為青年官兵生活中的必需品,拿著手機聊天本也司空見慣。但記者沒有放過這個細節(jié),主動走上前去了解情況。原來戰(zhàn)士們正通過手機鏈接,參與連隊發(fā)起的“本周伙食滿意度調查”。記者于是從這件小事著手,深入挖掘出連隊積極利用手機開展伙食保障滿意度調查、管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助力官兵履行民主權利等許多生動故事,一篇《暖兵心!給指尖民主點贊》很快成文。稿件刊發(fā)后,在部隊引起積極反響。
努力錘煉眼力,做到見棱見角。多年來,我們的軍事新聞始終堅持團結穩(wěn)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推出了一大批充滿正能量的典型報道。但這并不意味著,軍事新聞要摒棄抓問題報道。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問題是工作的導向,正面宣傳為主并不是不能抓問題。相反,如果能處理好正與反的關系,有獨到的眼光,發(fā)現(xiàn)部隊機體中的問題隱患,通過輿論的力量對存在的問題予以關注和解決,這本就是軍事記者職責所系、使命所在。在蹲連活動中,報社一名記者到某部采訪,發(fā)現(xiàn)訓練場上有兩個深坑。兩個深坑既有礙觀瞻,又存在安全隱患,難道有什么特殊用途?記者往細里深里探究此事時,大家不是笑而不語,就是故意避開話題。深入了解后才知道,為了滿足部隊夜間訓練需要,該部決定在訓練場上豎兩根燈柱,但兩個深坑挖好了,購買燈柱卻因為對經(jīng)費、招標、審計等的政策理解把握不到位,一拖再拖。記者很快撰寫出稿件《訓練場上的燈,啥時能亮起來》。文章發(fā)表后,有力地推動了問題的解決。
努力錘煉眼力,做到見所未見。因職能定位、受眾群體、保密要求等原因,軍事新聞與社會新聞相比,差異較大。除了演習演練、重大任務、搶險救災等高光時刻,部隊日常的工作訓練,有時會讓人有一種“年年歲歲花相似”的感覺。對軍事記者來說,更需要努力錘煉眼力,處理好平與奇的關系,“于尋常中見奇崛”,在大部分人司空見慣或見所未見之處,發(fā)現(xiàn)新聞線索,挖掘新聞價值。2020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頒布,這是中國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報社正在蹲連的一名記者發(fā)現(xiàn),對部隊許多官兵來說,這部法典每個人都可以讀到,但是大部分官兵對這部法典沒有深刻地理解和認識。這就需要軍事記者運用自身的優(yōu)長,為官兵進行系統(tǒng)地解讀,以達到見所未見的效果。記者很快訪談了相關法律專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與軍人緊密相關的見義勇為、軍人婚姻、英烈權益等內容深入對話,答疑解惑。稿件刊發(fā)后,部隊官兵給予了充分肯定。
三、腦力:為新聞工作定位定標定向
腦力,在軍事記者新聞活動中,處于神經(jīng)中樞的地位,其更多地體現(xiàn)在為新聞工作定位定標定向的作用。腦力,不僅牽引指揮著腳力、眼力、筆力,而且決定著新聞作品思想的厚度。
不斷增強腦力,實現(xiàn)輿論引導理念的升級。腦力是指記者在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善于抓住事物本質的能力。軍事記者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不僅承擔著信息傳播的使命,同時也肩負著黨的宣傳思想陣地守望者的重任,必須堅守軍媒姓黨的政治靈魂。面對一些西方媒體不惜采取虛構、歪曲等各種手段抹黑、丑化、妖魔化中國,軍事記者必須實現(xiàn)從信息傳播到輿論引導的理念升級,敢于亮劍、澄清是非、以正視聽。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腦力的錘煉。2021年初,“臺獨”雜音在西方敵對勢力的撐腰下有所抬頭。一次,報社一名特約記者來到廈門三島,這里有一座以戰(zhàn)地觀光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稱為“世界之最”的大喇叭就在基地遙望海峽對岸。記者在實地探訪中感到,面對“臺獨”雜音,必須像“世界之最”大喇叭一樣發(fā)出軍事記者的時代強音。于是,深入采訪形成了《播放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最強音》一稿,在回顧大喇叭歷史的同時,充分表達了兩岸統(tǒng)一是大勢所趨,是中華民族的集體意志,不會改變,也不可能改變的堅定聲音。
不斷增強腦力,實現(xiàn)受眾觀念的轉變。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第一位的就是用戶思維,得用戶者得天下。全媒體時代,軍事記者增強腦力,要實現(xiàn)從受眾到用戶觀念的轉變,解決好自身站位的問題,即“我是誰”“為了誰”的問題。只有這個問題解決好了,軍事記者的腦力活動才能始終行進在正確的軌道上。新聞實踐反復證明,基層是新聞的沃土,官兵是新聞的源頭活水,軍事記者一定要樹立以受眾為中心的觀念,腦中要始終考慮基層官兵所思、所想、所憂、所盼?!案鼡Q新的士官證,每周四才能統(tǒng)一進行辦理,太耽誤事了”“結婚報告批復每半個月才集中辦理一次”……在基層采訪中,面對官兵的“吐槽”,是選擇過耳不聞還是傾聽官兵心聲?這些“吐槽”是否蘊藏著新聞價值?這都考驗著軍事記者的腦力。2021年3月23日,報紙在第2版刊發(fā)的稿件《再見,“集中時間辦理”》,從官兵的這些“吐槽”開篇,追蹤報道了某部從簡化服務流程、提高辦事效率等方面著手,推出系列舉措,取消“集中時間辦理”規(guī)定,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做法。稿件刊出后,官兵十分認可。
不斷增強腦力,實現(xiàn)思辨能力的轉化?,F(xiàn)在有的軍事新聞稿件,就事論事多,還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面,并沒有充分深入到事物的內部,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軍事記者必須不斷錘煉腦力,努力提高思辨能力,實現(xiàn)從感性到理性、從表象到本質的思維能力轉化,深入思考、探尋規(guī)律、詮釋意義,完成從“新聞真實”到“新聞真相”的過渡。一次,報社收到一篇來稿,主要內容是講某站用營區(qū)廣播激發(fā)“雙爭”熱情。發(fā)揮廣播的作用,各部隊較為普遍,這樣的事很難說有什么新聞價值。但一名記者就這一線索深入采訪后發(fā)現(xiàn),該站的廣播背后有其獨特意義。原來,20世紀80年代,該站從舊營區(qū)搬入新營區(qū)。在清除新營區(qū)堆積如山的建筑垃圾時,為激勵大家工作熱情,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把廣播開設到任務一線,跟蹤宣傳報道好人好事,從此30多年來發(fā)揮廣播作用從沒有間斷。在“雙爭”活動中,他們繼續(xù)大力發(fā)揮廣播的獨特作用,堅持部隊戰(zhàn)斗的號角在哪里吹響,營區(qū)廣播的陣地就在哪里開辟。經(jīng)深入采訪,記者進一步挖掘了許多發(fā)揮廣播作用的生動故事,稿件修改完善后,新聞價值得以凸顯。
四、筆力:寫就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
筆力是軍事記者將新聞采訪活動轉化為新聞稿件的關鍵一環(huán)。軍事記者腳力、眼力、腦力的付出,最終要通過筆力形成新聞作品、服務廣大官兵。錘煉筆力,必須明確目標指向,將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呈現(xiàn)給受眾。只有這樣,軍事記者才能真情盈心中,下筆如有神。
反復錘煉筆力,崇尚平實。美文,通常是對辭藻華麗、修辭考究文章的一種通稱。不可否認,美文以其雋永唯美的特點,深受許多人的喜愛。但軍事記者在錘煉筆力時,一定要避免陷入一味求美的誤區(qū)。應該說,不同的文體,承載的功能也各不相同。美文之美,在特定的文學領域是客觀事實,但決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新聞這一文體有其自身的美學特質。尤其對于軍事新聞作品而言,符合官兵的審美情趣,才算是真正的“美文”。對軍事記者來說,錘煉筆力時,文字不是越花哨越好,而是要“接地氣”,要說官兵聽得懂的話,要善用官兵喜聞樂見的語言。一次,報社一名記者蹲連時發(fā)現(xiàn),一名士官書記很有特點,30分鐘的黨課,沒有精美的課件,沒有華麗的辭藻,始終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悟,用“大白話”講“大道理”,樸實生動的表達贏得了滿堂彩。隨后,經(jīng)深入采訪,記者很快寫成《“士官書記”,那道獨特風景》一稿,文字表述同樣樸實無華,引用了“干重活擼不擼袖子,感覺完全不一樣”“聽他講課,就像跟老班長聊天”等很多戰(zhàn)士的話語,讀來讓人感到說理通俗易懂、文風樸實親切。
反復錘煉筆力,崇尚創(chuàng)新。文似看山不喜平。尤其是新聞這一文體,求“新”的特質十分鮮明,這就需要軍事記者在撰寫稿件時,不能因循守舊,而要崇尚創(chuàng)新。由于新聞時效性的要求,需要軍事記者的筆力首先要“快”,這是客觀實際。但實踐中,有的記者難免有這樣的慣性思維,即碰到一個新聞事件,為實現(xiàn)快速成文,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套用之前成功的范例。看似得益于自己過往的經(jīng)驗積累,實則這種缺少新意的新聞作品,受眾通常是不買賬的。錘煉筆力,軍事記者必須破“舊”求“新”。一次,報社一名記者在某大隊蹲連時采寫了一篇《目擊,150秒雨中急速備航》的現(xiàn)場見聞。整個新聞事件發(fā)生得很快,從備航鈴聲響起到備航結束,僅僅150秒。這樣的新聞自然要快寫快發(fā)。稿件通常的寫法一般是突出“速度”,但記者在撰寫稿件時,卻在體現(xiàn)“速度”的同時,更多地將筆墨著力在官兵的“激情”上,有千錘百煉的激情、有親密無間的親情、有以苦為樂的豪情……這篇“速度與激情”有機融合的新聞稿件,不僅新意盎然,而且充分展現(xiàn)了部隊實戰(zhàn)化訓練成果和官兵的精神風貌。
反復錘煉筆力,崇尚融合。談到筆力,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將“筆”與“寫”聯(lián)系起來。有時夸人文章好,也說這個人是個“筆桿子”。其實,面對新興媒體的飛速發(fā)展,軍事記者的筆力錘煉早已不是“寫”這般單一了。全媒體時代,一個有價值的新聞事件發(fā)生后,通常會在“融媒體廚房”內進行全方位的深加工,最終新聞作品的呈現(xiàn)形式,可能會是文字、圖片、視頻、VR、H5等等,多種多樣。而所有這些,都對軍事記者錘煉筆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媒體時代,軍事記者的筆力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體現(xiàn)的是加工新聞作品的能力。一名優(yōu)秀的軍事記者必須提起筆能寫、舉起相機能拍、拿起話筒能說、點擊軟件能用,十八般武藝綜合運用。2021年,為做好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宣傳報道,報社在記者蹲連活動中,積極鼓勵大家靈活利用各種運“筆”形式,對新聞價值進行全方位挖掘,形成融媒體作品,構建全媒體宣傳合力,共同營造部隊黨史學習教育的良好輿論氛圍,推動了錘煉筆力的深入。
(作者單位:戰(zhàn)略支援部隊政治工作部宣傳文化中心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