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時代提升軍事文化傳播效果的幾點思考
摘 要:傳播效果是傳播學領域一個很重要的研究方向。怎樣提升媒體產品的傳播效果,一直是各類媒體關注的話題。本文從《解放軍報》近年來強軍文化宣傳實踐出發(fā),認為在全媒體時代,媒體產品具有征服人心的力量,才是衡量傳播效果的最高境界;軍事媒體人要有單純的文心和純正的兵心,才能讓作品觸動人心,提升軍事文化傳播效果。
關鍵詞:傳播效果;文心;兵心
傳播效果是傳播學領域一個很重要的研究方向。全媒體時代,怎樣提升媒體產品的傳播效果,是各類媒體一直高度關注的話題。比如,名人效應、連續(xù)推出、在不同平臺聯(lián)合推出、制作吸引眼球的標題等。但需要看到,這些辦法并不見得在所有時候都管用,也不是放在所有人身上都管用。媒體產品從生產到傳播的全過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上的質量,都將直接影響到傳播效果;做好每個環(huán)節(jié),有很多大家熟悉的方法,但在不同的人那里,往往結果不一樣。這就像大家都拿著一把好槍,但不見得所有人都能成為神槍手。
本文從《解放軍報》近年來強軍文化宣傳實踐出發(fā),認為在全媒體時代,媒體產品具有征服人心的力量,才是衡量傳播效果的最高境界;軍事媒體人要有單純的文心和純正的兵心,才能讓作品觸動人心,提升軍事文化傳播效果。
一、征服人心,是衡量宣傳效果的最高境界
筆者曾做過一個統(tǒng)計。搜索80多萬字的《紅樓夢》,“心”字一共出現(xiàn)了2400多處。這意味著《紅樓夢》大約平均每1000個字,就會出現(xiàn)3個“心”字。對于一部長篇小說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了。這是一種偶然嗎?
這個世界最復雜的、最難以捉摸的,恐怕就是人的內心了。這個世界最珍貴的,恐怕也莫過于人與人之間的心心相印、心靈相通了。正是這兩者,很大程度上催生了我們的文學藝術。
《紅樓夢》被譽為最美的古典小說。它的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對人物復雜內心世界的開掘與抒發(fā)。文學作品在“心”字上,開掘得有多深,抒發(fā)得有多切,直接影響其生命力。有生命力的作品,自然能夠流傳,而且是長期流傳。
西方的接受美學理論,對此有過比較深入的闡釋。接受美學認為,受眾的接受行為是作品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作品的“召喚結構”,與受眾的“期待視野”能夠達到某種契合,那么這部作品就有了美感,價值也就實現(xiàn)了。簡言之,受眾參與了作品的生命;一部作品只有滿足了受眾的審美期待心理,能夠與受眾產生心理共鳴,才是美的作品。這樣的作品,自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相比過去幾千年的信息傳播史,全媒體時代,出現(xiàn)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全媒體的確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抒發(fā)心志的方式,改變了人們寫作和接受的方式等,但它終究無法增強一部作品的生命原動力。在信息傳播技術最為普及的這些年里,有多少作品真正被我們記住了?如果我們對傳播效果的重視程度,僅僅停留在收視率、點擊率、閱讀量等這些看不到人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就像“唯票房論”一樣,必將走入誤區(qū)。原因很簡單,點擊了、閱讀了、收看了,并不代表內心認同。數(shù)據(jù)能夠反映傳播到達率,是衡量傳播效果的重要指標,但絕不是傳播效果的全部。傳播效果的最高境界,就應該像我們的文藝經典那樣征服人心,經得起時間的淘洗。
當然,作為全媒體時代的軍事媒體人,我們比前輩需要考慮的環(huán)節(jié)更多,不是把稿子寫好、發(fā)出來就不用管了,還需要在媒體產品生產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上用心,努力讓我們的產品與大眾實現(xiàn)心理共鳴,具備征服人心的力量。
二、具備一顆單純的文心,才能讓文字觸動人心
不是每一位記者,最后都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記者。這就像很多人做了一輩子飯,到頭來也不見得是一個好廚師。到底是哪些人能夠脫穎而出?他們到底同別人有什么不同?除卻天賦、機遇等不可抗拒的因素,筆者覺得,還是一個“心”字。面對同一件事情,人與人的差別,很多時候就在于有沒有用心,有沒有盡心。具體到新聞采編,我覺得很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文心。文心是什么?我的體會主要是如下幾個方面:
(一)敬畏之心
《唐才子傳》里記載了賈島的幾個故事,除了大家熟悉的“僧推月下門”與“僧敲月下門”,還有這么一段:(賈島)每至除夕,必取一歲所作置幾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苦心也?!蓖达嬮L歌而罷。
敬畏文字,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梢哉f,但凡有些成就的知識分子,無不具備這種品質。但是像賈島這樣,把自己寫的作品當神一樣祭拜,可謂做到了極致。在群星璀璨的唐朝詩人當中,他自然不是很有天賦的,一輩子過得很清苦,機遇也不好,還不小心得罪了皇帝,但是他最終靠一番苦心,留下了好的作品,贏得了世人的尊重。他的這種敬畏之心在傳統(tǒng)中國知識分子身上,幾乎是種約定俗成的集體行為規(guī)范。翻開文學史,看看后來那些有名的詩人、散文家、思想家,他們身上多多少少都有同樣的精神影子。
可是,這樣的影子,在今天有的知識分子身上,似乎變得不那么清晰了。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覺得,最主要的,恐怕還在于個人。對于我們記者編輯而言,天天同文字打交道,出手的文字又具有更廣泛的閱讀量,至少應該讓這種敬畏之心,比常人更清晰一些,更自覺一些。有了這種敬畏之心,無論是寫稿、編稿,都會像愛惜自己的眼睛一樣愛惜自己的名字,就會自覺追求精益求精,就會點燈熬油而不知疲倦。從這個角度看,敬畏之心,對我們而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種職業(yè)操守。特別是,當掛上“本報記者”“責任編輯”的時候,我們的名字從某種程度上說,就不僅代表了個人的水平和聲譽。保持這種敬畏之心,不僅是職業(yè)操守,也是我們的責任。它其實體現(xiàn)在每一個細節(jié)上,貫穿于我們全部的采編流程。有時候,可能是為一個標題,搜腸刮肚,琢磨半天;可能是因為一篇重要稿件,反復修改,甚至幾番另起爐灶。在這些日常點滴當中,一個編輯記者有沒有敬畏,有多少敬畏,看得清清楚楚?!督夥跑妶蟆酚袀€特別好的傳統(tǒng),那就是“版面的事是天大的事”。這是《解放軍報》在過往時間里累積起來的一種文化,是軍報人的一種文化自覺。而支撐起這種文化的,我覺得就是敬畏之心。
(二)敏感之心
曾看到一篇文章說,編輯攢稿子,就像貓抓老鼠一樣,得時刻保持高度敏感,一旦聞到半點氣味,就要窮追不舍。其實,不只攢稿子是這樣,我們抓策劃、挖線索更是如此。敏感性,毫無疑問是媒體人的基本素養(yǎng),也是提升傳播效果的重要基礎。
2019年初,“長征副刊”連續(xù)用兩天時間以整版篇幅,推出了一部名叫《前線》的話劇作品。這種安排在中央級黨報副刊的編排中,并非常規(guī)動作。那么,《前線》是一部什么樣的話劇?為什么在此時突然重磅推出?
細心的讀者很快注意到,這部作品推出期間,正值中央軍委訓練工作會議召開。此前,習主席在軍隊一次重要會議上的講話中談到,現(xiàn)在不少人嘴上說的是明天的戰(zhàn)爭,實際準備的是昨天的戰(zhàn)爭。他還告誡全軍,我們千萬不要做蘇聯(lián)話劇《前線》中那個固步自封的戈爾洛夫。
話劇《前線》演的什么?戈爾洛夫是誰?相信不少人當時都是一頭霧水。事實上,早在1944年,毛主席就向全黨全軍推薦過《前線》。這部源自蘇聯(lián)反法西斯戰(zhàn)場上的話劇,不僅在蘇聯(lián)產生了很大反響,而且在延安時期對我黨我軍也曾產生過深刻影響。話劇中的戈爾洛夫是一線總指揮,因為不懂得現(xiàn)代軍事,在“明天的戰(zhàn)爭”中蛻為敗將?!爸挥写蛟旌筇斓能婈?,才能贏得明天的戰(zhàn)爭”是《前線》呈現(xiàn)的戰(zhàn)爭真理?!督夥跑妶蟆贰伴L征副刊”在中央軍委訓練工作會議召開這個當口推出《前線》,其中意蘊不言自明。
這兩個版推出后,產生的反響是意料之中的。僅在中國軍網(wǎng)平臺,當天上午點擊量就突破10萬。編輯部收到不少談讀后感的稿件。還有的部隊黨委專門以此作為黨委中心組學習的素材。
有了敏感性,不見得就能出精品,但是沒有敏感性,幾乎可以說,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媒體人。我曾聽一位老記者跟我說,2008年汶川地震消息傳來后,他的第一反應就是要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他一邊請假,一邊收拾行李,打上車就直奔機場。坐上出租車的時候,還不知道該坐哪趟飛機。我覺得,這就是一位媒體人應有的狀態(tài)。有了這種狀態(tài),我們在激烈的競爭面前,才會贏得先機,才會拔得頭籌。媒體工作注定不能像其他一些工作,離開了辦公室就不用考慮工作的事了,下班了就不用操心了,有什么事明天再說。媒體人的心思,沒有關門的時候。
(三)真誠之心
媒體工作的特點,讓編輯記者不僅要把文章寫好,還要處理好與文章相關的其他諸多事情。與被采訪者保持良好溝通,與作者交流順暢,與單位同仁相處和諧,這些看似與稿件無關的事情,事實上構成了我們工作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著工作質量,以及作品的傳播效果。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真誠最可貴,也是很多時候打破陌生感、實現(xiàn)良性交流的前提。當你抱著一顆真誠之心面對這些問題,你就會充滿自信,而不會怯場;就會自覺保持謙虛謹慎,而不會自以為是;就會朋友越來越多,而不會為稿源發(fā)愁;就會自然有一種歸屬感,而不是感覺自己一個人在戰(zhàn)斗。
當然,真誠之心并不僅僅是一種心態(tài),還要有背后的功課作支撐。跟作者溝通修改稿件、跟被采訪者聊天,要實現(xiàn)良性溝通,都需要做好功課。這本身也是一種尊重,也是真誠的體現(xiàn)。特別是在文化宣傳領域,文學、音樂、影視、舞臺藝術、書法美術等,涉及的面非常寬,平時的儲備和臨時的功課準備都非常重要。如果完全不了解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就很難與作者或者被采訪者進行有效地互動。有了這些準備,在采訪的時候,就能夠盡快打動被采訪者,能夠采到你意想不到的“好料”。要不然,人家跟你說一句話要解釋半天,就很難交流下去了。我們得讓被采訪者有那種遇到知音的感覺,把話說到他心里去,讓他情不自禁地把你想知道的告訴你。
三、具備一顆純正的兵心,是軍事媒體人的重要素養(yǎng)
知兵心,懂兵心,有兵心,是一個軍事媒體人有一顆純正兵心的具體體現(xiàn),是一輩子的必修課,也是我們能否提升傳播效果的關鍵變量。
2013年7月,《解放軍報》在一版刊發(fā)了一則消息—《本報推出“士兵面孔”專版》。這是一個全新的“面孔”。類似的專版,不僅在全國報紙副刊界絕無僅有,在《解放軍報》歷史上也是一次大膽創(chuàng)新。事實上,這個專版的推出本身就具有一定故事性。當年5月,編輯部幾位編輯到基層某部采訪,正好趕上部隊組織會操。當時天氣已經很熱,但是戰(zhàn)士們的士氣非常高,不僅動作規(guī)范整齊,而且精神狀態(tài)很好。炎炎烈日下,戰(zhàn)士們臉上掛滿汗珠,但始終洋溢著軍人特有的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那一幕,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受此觸動,時任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李鑫回到北京后就召集大家商量,準備策劃一個專門以戰(zhàn)士為表現(xiàn)主體的版面,名字就叫“士兵面孔”,版面定位就像主題詞說的,“看到的是面孔,感觸到的是心靈”。這個想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版面也很快初步成形。此時,正好趕上《解放軍報》改版,這個版面就被作為“長征副刊”的一部分固定下來,一直到現(xiàn)在。到目前為止,“士兵面孔”已經運行了7年多時間。從多次調研的情況看,這個版在基層非常受歡迎。
“士兵面孔”為什么受歡迎?因為它的表現(xiàn)對象是部隊的最大主體—戰(zhàn)士;因為它不僅讓人們看到了面孔,更讓人們感觸到五彩斑斕的心靈世界。有這兩點,這個版面就注定充滿了生命力。
稿件與讀者的心理距離,決定著稿件的生命力,也直接影響著版面的口碑和影響力;持續(xù)不斷地向“心”開掘,是我們提升業(yè)務素養(yǎng)和傳播效果的重要途徑。當然,反過來說,我們很多稿件就是因為離兵心太遠,所以讀起來索然無味,自然也就沒有了生命力。
從編輯部收到的稿件看,有時會出現(xiàn)“小人物”說大話。原因是個別作者擔心士兵的話不“出彩”,做了特別“加工”。對作者來說,這是態(tài)度和作風的問題;對編輯而言,如果沒有敏感性,就可能被作者“帶到溝里”??偨Y起來,我覺得歸根結底,就是沒有一顆純正的“兵心”。
有兵心,才能懂兵心;懂兵心,才能說兵話,才能讓自己的作品喜聞樂見。
有一年,我到一個邊防連隊當兵鍛煉。這是原北京軍區(qū)較為偏遠的一個邊防連,地處沙漠深處,條件非常艱苦,周圍幾乎寸草不生,連喝水都非常困難。但這個連隊,有個特別美的名字,叫做“清河口連”。在這個連隊有位士官,是連隊的司機,已經在連隊服役了12年。漫長的巡邏線,都裝在他心里。其間,上級照顧他,把他調到團機關,生活環(huán)境自然好多了。但是,他很快就打報告,堅決要調回連隊。我問他,為什么?他很淡定地說,沒什么,就是覺得回到連隊,心里很輕松,很踏實。
我覺得,這就是兵心,這就是兵話。他們可能不會說那些華麗的套話,但是他們喜歡說心里話。這位士官說的話,很簡單,很樸實,也恰恰折射出這個先進連隊的文化魅力。
作為一名軍事新聞工作者,如果沒有設身處地從兵的角度思考問題,沒有推心置腹同他們進行交流,就很難理解他們的煎熬與痛苦,他們的開心與榮耀;就很難理解他們對戰(zhàn)友的感情,對部隊的感情,對軍裝的感情;就很難理解,他們?yōu)槭裁绰牭侥骋皇赘枨?、看到某個場景的時候,會熱淚盈眶。
兵心,很多時候體現(xiàn)在一個個生動鮮活的細節(jié)上,而不是在那些冰冷的事實陳述、前因后果當中。很多時候,動人的細節(jié)都被材料化的語言掩蓋住了。比如我們的“士兵面孔”專版,來稿中人物事跡多數(shù)都很過硬,但是稿子看不到人物的內心世界,也就打動不了人。而且,文字比較生硬,口號化的語言多,每次看到這樣的稿件,編輯部就非常頭疼。
其實,不僅是人物類稿件要看到人物內心世界,看到細膩的情感,其他稿件也一樣。哪怕是理論文章,也要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態(tài)度。而且,這種情感和態(tài)度,還要有一定的節(jié)奏和張力。就像音樂一樣,既不能一直熱烈奔放,也不能始終是風平浪靜、讓人感覺到一副冷冰冰的面孔。
文心、兵心,其實合起來就是用心。用心而歌,必有回響。就像好的音樂,必然具備征服人心的力量,我們只有用心,才能知兵心,才能有文心,我們的作品才能征服人心。
(作者系解放軍報社文化副刊編輯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