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隊千字新聞寫作細節(jié)談(三)
摘 要:連隊中心工作報道是一種反映基層中心工作的常用文體。寫好連隊中心工作報道是軍事新聞工作者的重要課題。本文以三篇連隊中心工作報道的寫作為例,探討連隊千字新聞寫作的三個細節(jié)。
關鍵詞:連隊千字新聞;連隊中心工作報道;寫作細節(jié)探討
作為反映基層中心工作的常用文體,連隊中心工作報道的寫作有其獨特規(guī)律,寫好連隊中心工作報道也因此成為軍事新聞工作者的重要課題。本文以三篇連隊中心工作報道的寫作為例,探討連隊千字新聞寫作的三個細節(jié)。
一
【精選例文】
不憑主官一錘定音依靠黨員集思廣益
九連堅持黨內(nèi)會議制度
成都軍區(qū)某團九連黨支部堅持黨內(nèi)會議制度,促進了連隊建設,被評為優(yōu)秀黨支部。黨支部正副書記對記者說:開好黨的會議也是一種基本功。
記者到九連之前,曾隨一個工作組對29個建制連隊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些基層黨支部不懂得什么情況下該開什么會,甚至出了一些笑話。然而,記者在九連翻閱了今年的黨組織會議紀錄本,仔細數(shù)了黨小組會一項,從今年第一個星期六開始,時間有挪動到星期日晚上的,但每周一次從無空缺。
九連在處理連隊重大問題時,行政主官不搞“一錘定音”,而要通過黨的會議集思廣益,以保證作出正確決策。今年下半年,連隊有一個由戰(zhàn)士直接提干的名額,連隊干部雖有考慮,但仍按組織原則,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由支委會提出名單,再提交支部大會討論,通過表決決定了人選。涉及數(shù)額較大的經(jīng)費開支,他們也都要經(jīng)支委會討論決定。
一個排長辱罵了士兵,指導員洪志遠在對他批評后,黨支部又召開黨員評議會,在全連進行教育。這個排長流著淚做檢討,全連同志對官兵關系有了新的認識。
九連黨支部堅持開好黨的會議,發(fā)揮了戰(zhàn)斗堡壘作用。在開不成支委會的情況下,連隊堅持召開黨員大會協(xié)調(diào)工作、布置任務,黨小組會照常開,保證了連隊各項工作的正常進行。
(刊于1990年11月15日《解放軍報》第1版)
【細節(jié)解讀】
自己給自己開幾門課程
當年提倡改革新聞,操作性很強,具體要求就是用短消息寫基層的中心工作,文本的依據(jù)是一個月的《參考消息》,主要是學習人家語言表達的簡潔明快和段落之間的跳躍感。動筆之初確有帶著鐐銬跳舞的感覺—采訪對象、內(nèi)容和字數(shù)都有明確的限定,更難突破的是自己長期形成的寫作模式。
一路寫下來回頭再看,盡管層次稍嫌簡單,行文也不漂亮,但簡潔、不穿靴戴帽的目的是達到了,特別是通過有意識的嘗試,改掉了自己的一些弊病。沒有具體的老師,自己在實踐中提高自己,收獲的點點滴滴終身受益。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要寫出好新聞可以自己給自己開上幾門課程,并在寫作實踐中逐一進行嘗試。不一定太難但定的目標至少要超出現(xiàn)有的水準,打破舒適區(qū),這才能進步。最好選一個跳一跳就能夠著的方向,小試牛刀,自得其樂。
二
【精選例文】
別讓典型圍著筆桿轉(zhuǎn)
云南有座哀牢山,哀牢山間有個洞,洞中是條國防坑道,坑道里住著成都軍區(qū)某工兵團維護班。維護班是個老典型,其主要事跡是在坑道里住了9年。
這像繞口令一般的開頭順順嘴也就念過去了,可維護班這9年的日子卻沒那么輕松。山洞隱沒在一片密密的山林間,文化生活枯燥、買菜背糧困難等已成了家常便飯??善谶@艱苦的環(huán)境中,維護班成了全團的典型—且不說坑道維護管理在全軍次次被評為優(yōu)質(zhì),也不論9年間從未出過一次大小事故,就連內(nèi)務衛(wèi)生、軍容風紀,也都是全團的標桿。
眼見得再有兩個來月維護班便在洞中住滿了10整年,有關部門準備過了年隆重推出這個典型。一位新聞干事甚至連文章的標題都想好了:10年不見天日,10年胸有朝陽??删驮谶@時,一紙調(diào)令結束了維護班住山洞的歷史。團里正式通知:10月底,維護班隨退伍老兵一道換防出山。
一些一門心思想抓大典型的同志頗為惋惜:本來維護班已是撥好的鬧鐘,到時就會一鳴驚人。現(xiàn)在將其調(diào)出山洞,典型意義就受影響了。
該團政委賈鳳海面對這種種說法,動了感情。他拿著維護班的材料在全團黨員干部大會上讀給大家聽,當念到“全班9個人9種病,人人傷濕止痛膏不離身”時,賈政委垂淚而言:“戰(zhàn)士們苦成這樣了,咱們能為一面旗子、幾篇稿子再讓他們熬下去嗎?”
記者前往采訪那天,正巧碰上維護班出山回營。一進團部,便見團機關干部在夾道歡迎這些普通的士兵。宣傳干事趙一告訴記者,盡管維護班還沒有好好宣傳,但他們始終是官兵心目中的典型。
(刊于1994年12月15日《解放軍報》第2版)
【細節(jié)解讀】
一事一報和“大雜燴”
多寫一事一報,這是編輯部常提的要求。有人挺困惑:哪有那么多的事呀?這里有個誤區(qū),以為事必須是故事,比如,勇斗歹徒、臨危救人等。這樣的事的確難碰少見。可換個理解方式可寫之事就多了—非事件性新聞也可以寫成故事,任何思想認識的發(fā)展、變化過程,都是通過事來體現(xiàn)的。如解開一個思想扣子,提高一個認識……
這稿講的雖然不是一個起承轉(zhuǎn)合的故事,是一個觀念的轉(zhuǎn)變。但前因后果始終緊扣著維護班撤出坑道這一件事來寫,就使得原本看不見的認識過程,具象成為了可觀之事,沒“事”也成了有“事”。一旦打開了思路,可報的“一事”比比皆是。最忌諱“大雜燴”—“大”,主題太大難以掌控,容易脫離“事”;“雜”,思路太繁雜四面出擊(其實是自己沒理清),幾句話交代不清楚;“燴”,像小火燴菜一樣節(jié)奏過慢。我理解的一事一報的非事件新聞是這樣的:從一件具體事進入,然后提出、思考和解答明白一個問題,急火爆炒馬上出鍋。
三
【精選例文】
機關物色人才基層為何隱賢不薦
記者在連隊,聽說機關來人了。一打聽,原來是宣傳部門來選調(diào)一名有文藝專長的戰(zhàn)士去當放映員。可他們跑了好幾個連隊,連隊干部們要么“環(huán)顧左右而言它”,要么干脆說沒有合適的人。
記者明明見到各連都有一些能唱會跳的“小才子”,干部們?yōu)楹坞[賢不薦呢?不問不知道,一問才知道:假如我是連隊干部,也得這樣。
一位連長告訴記者,連隊唯一一名能寫能唱的“秀才”被調(diào)到機關后,連里歌沒人教,出個黑板報都困難。
一位指導員也說,連里的軍械員調(diào)到機關了,作為專門培訓后配備的專業(yè)技術骨干一個連就一個,平時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地頂著用,現(xiàn)在蘿卜拔走了,卻沒人來填坑。
按說,機關地闊天寬,更適合人才發(fā)展。從這個角度考慮,為戰(zhàn)士的成長,連隊不該太“本位”了。但問題是,大多數(shù)調(diào)去機關的,都沒能發(fā)揮專長、對口使用,而是當了公務員、通信員。連隊干部話說得有些尖刻但不無道理:把連隊獨撐一面的棟梁拿去當“牙簽”了。
基層的呼聲終于引起了部隊黨委的警覺與重視。記者近日在機關看到了正打印下發(fā)的4條規(guī)定:不準抽調(diào)連隊的等級廚師,“四會”教練員及各類技術尖子到機關當公務員;專業(yè)技術人員調(diào)到機關一定要專業(yè)對口使用;調(diào)人要先補后調(diào);機關要抓緊為基層培訓專業(yè)技術人才。據(jù)了解,培訓計劃已著手實施,約半年左右,將有400多各行各業(yè)的“能手”活躍在基層。
(刊于1992年11月18日《解放軍報》第2 版)
【細節(jié)解讀】
基層怎樣寫批評性報道
這樣的抱怨聽到不少—寫批評性報道發(fā)不出來??晌曳吹褂X得是我們沒有用好批評這個武器。謂予不信,就看這篇小稿。連隊隱賢不薦,機關浪費人才……這些內(nèi)容無一不指向問題,是典型的批評性報道。
說到批評,不要馬上就和唇槍舌劍、辭嚴色厲聯(lián)系起來。我雖然是魯迅先生犀利直銳文風的崇拜者,但在自己批評性文章里絕對沒有匕首與投槍。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所批評的,只是自己隊伍里出現(xiàn)的工作失誤。寫批評性報道的第一要素,就是出發(fā)點必須是善意的。
馬克思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睆氐祝褪前牙碇v透,批評也是這樣。這稿雖短但也把道理講出了三個層次:一是批評機關調(diào)人影響連隊工作的問題,二是分析了選才卻不能人盡其才的人才浪費,三是提出解決辦法。
從具體的操作上來講,既然有“報道”這個限制詞,而且目的也是為了見諸報端,批評的載體也就要求具備新聞性。參看此稿,雖然從頭到尾的內(nèi)容都是在開展批評,但它首先還是一篇見聞性新聞,是依托新聞來展示的有根有據(jù)的批評,而不僅僅是發(fā)幾句牢騷。
(作者系解放軍報社原記者部副主任、高級記者)
責任編輯:姜興華 實習學員:劉小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