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萬米高空,破了一個大洞的駕駛艙,還迅速導致了的另外兩個致命后果,一個是低溫,另外一個,失壓后駕駛艙內(nèi)的空氣會迅速流到窗外去,進而迅速導致駕駛艙內(nèi)缺氧。
記者:這種冷之前,如果用溫度來顯示可能是大概零下多少?
劉傳?。喝绻?800米,溫度,按理論算應該是零下40多度。
記者: 零下40多度?
劉傳健:對。
記者:但是正常像你們駕駛飛機應該不會穿太厚的。
劉傳?。簩?,平時。
記者:也是穿這樣?
劉傳?。簩?,也是這樣的,實際上我們客艙正常的溫度,旅客應該是調(diào)到24度左右,我們平時駕駛艙的溫度也在這個溫度左右,比較舒適的一個溫度。
記者:但是一下子溫度從20多度,下降到零下40度,整個肢體的操作是否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劉傳?。呵捌趯嶋H上我沒有影響,因為前期我太緊張了,肌肉是非常緊張的,我真的沒有感覺到。
記者:有戴氧氣罩嗎?
劉傳?。河?,我們訓練里就有氧氣面具,像剛才我說的一樣,我想拿出氧氣罩來戴,但是我戴不上。
記者:原因?
劉傳?。猴L太大了,吹得我無法拿出任何東西,我把氧氣罩拿出來了,無法拿起來。
記者:自己戴不上?
劉傳?。簩?。
記者:沒有氧氣罩對你而言?
劉傳?。寒敃r沒有意識到缺氧的問題,當時一心想把飛機操縱好,當時真沒想到這個問題。
記者:完全要靠自我的那種,極限的挑戰(zhàn)能力來控制,是吧?
劉傳?。簩?,應該說這個時候我覺得,那天我下來的時候,這個地方我覺得應該叫意志力,我覺著這個是非常準確的一個詞,意志力用在這個地方,非常恰當。
但意志力不能持續(xù)太久,人是有生理極限的。劉傳健當時需要馬上做的,是盡快降低3U8633航班到有氧氣并且溫度適宜的飛行高度,否則,機組人員就會被逐漸凍僵或者因缺氧而窒息,整架飛機以及119名乘客也將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記者:但是底下的狀況你知道嗎?
劉傳健:下面是山我知道,下面是山我的高度不能下到多低,我是很清楚的。
記者:你的底線是多少要下降?
劉傳健:我的底線當時我心目中想的,第二機長沒進來的時候,我想的是兩萬三千英尺。
記者:如果再下可能會和山體有一些。
劉傳?。簩Γ咏踩叨纫韵铝?,就可能有撞山的危險。
但在當時,飛機已經(jīng)飛到了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由于這一帶山地密布,山高大多在5000-6000米,飛機不能貼著山頭飛行,至少要有600米的安全裕度,客艙一旦失壓,最低安全高度必須保持在7300米左右,也就是23000英尺高度。
記者:要從三萬多千英尺下降到兩萬三千英尺?
劉傳?。簩Γ瑳]有出山就是兩萬三千英尺,我就不能再下了,一定要出山以后才能繼續(xù)往下下。
記者:但是如果持續(xù)在那個高度上,這么操作不可能吧?
劉傳?。阂膊豢赡?,持續(xù)兩萬三千英尺也不可能,時間太久了,旅客氧氣是有限的,溫度很低,人體是很難受的。
特殊的航線意味著駕駛艙失壓的飛機不能一次性下降到有氧氣而且溫度適宜的高度,飛行員必須要咬牙堅持在7千多米即23000英尺的高度上繼續(xù)飛行,直到飛出群山到達盆地上空后才能再次下降。
記者:這個時候,你需要做的是穩(wěn)定飛機的姿態(tài)往下降,當時氣壓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失壓之后,氣壓對里面的壓迫是什么樣的?
劉傳?。汉軓姷臎_擊力往里灌,壓迫感,為什么我們減速,為了這種壓迫感小一點,對我們整個機體的傷害,會小一點,對我們?nèi)说膫∫稽c,速度太大了,吹起來會不會把后面吹裂,從這邊吹過去。
記者:你說風,從風擋那兒直接吹到?
劉傳健:后艙去。
記者:乘客艙?
劉傳健:對,如果速度太大了,是不是會后面還會不會壞。
記者:你當時還想到這些問題?
劉傳?。簩?,我當時想的主要就是這個傷害,這個風的傷害不要把我造成的傷害變成對我們機體造成傷害,我就想著減速,我前面也說了,我在大速度還是小速度,大下降率還是小下降率這一塊我是非常糾結(jié)的,是我心里非常糾結(jié)的問題。
記者:為什么會糾結(jié)?
劉傳?。阂驗槲宜俣忍罅讼赂叨葧煲恍?/p>
記者:快帶來的問題副作用是什么?
劉傳?。簷C組的安全機體的安全可能無法保障。
記者:怎么平衡這個矛盾做出最后的決策?
劉傳?。簩?,所以我就說把這個速度選在我認為比較合適的,人相對能接受的一個狀態(tài),這個時候相對的下降率小一點。
記者:這個是靠經(jīng)驗做的一個估值嗎?
劉傳?。翰皇强拷?jīng)驗。
記者:那是靠什么?
劉傳健:是當時的一種狀況,人感覺稍好一點那種感覺當時的一種狀況,感覺來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