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提倡公不謝私)
感恩、謝恩,是一個人有道德修養(yǎng)、懂得人倫事理的表現(xiàn)。受之以恩,就當知恩圖報。
然而,現(xiàn)實中,一些黨員干部被提拔、受重用后,隨即要向上級某些領導干部感謝一番,甚至承諾今后必將如何回報云云。筆者以為,這一做法實在欠妥。
欠妥之一,一個人得不得以提拔重用,不是某個領導的事,而是由組織決定。組織決定是因為事業(yè)需要,是集體行為、公共行為,這樣的結果不能算在某個領導干部頭上。欠妥之二,就算某個領導干部有發(fā)現(xiàn)和舉薦人才的伯樂之功,那也只是履行職責,行使的是公權力,與彼此私情無關。欠妥之三,一個人在職務上有進步有發(fā)展,與黨的培養(yǎng)、組織的教育、家庭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即使上級某個領導鼓勵過、支持過,但與黨組織的多年教育培養(yǎng)相比較,無疑次之又次之。從這幾點來看,當我們受到重用覺得需要謝恩時,首先應當感謝黨和組織的培養(yǎng),感謝群眾、部屬工作上的支持,感謝同事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感謝家人做出的犧牲,而不應當公恩私謝,只念某個領導的好。
身居公職,一個重要品德就是做到公私分明。講公私分明,不只是不化公為私,不假公濟私,同時也包括公不謝私。把上級領導行使公權力的結果回報到某個人頭上,實際上就是使上級領導變相地以權謀私,得到不應得到的利益和贊譽,這既是對權力必用之于公的損害,也容易導致領導干部犯錯誤。換言之,知恩圖報用錯了地方,其結果不亞于以德報怨,而且還危害到一個單位的風氣。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公私分明、公不謝私的佳話,聽一聽使人很受教育。被梁啟超稱之為“學術界一巨子”的春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管仲,因罪被捕,從魯國押往齊國,途中又饑又渴,當路過綺烏郡時,典守邊防的封人跪在地上恭敬地服侍他飲食,并悄悄地對管仲說:“如果您有幸到了齊國沒有被處死,卻被重用的話,您會怎么回報我?”管仲回答說:“假如結果真像你說的,那么我重用賢良者,使用有才能的人,我實在沒有什么可以報答你?!惫苤偕硖幠婢城矣衷陴嚳手畷r,受封人之飯食,應該說有賑濟其于危難之恩,管仲日后理應報答。但管仲公私分明——封人所行之事不過是履行公職,飯食等物也是公物,不能以公謝私。這是多么高貴、磊落的品格!
歷史上還有一人也特別值得一提,這就是明朝重臣楊溥。楊溥為相時,他兒子千里迢迢從老家趕往京都探望他。楊溥問道:“你沿途接觸的地方官員不少,覺得誰好誰差?”兒子說:“好的很多,只是江陵令范理太糟?!薄按嗽捲踔v?”答曰:“別的地方都是酒肉招待,贈以金銀;只是江陵令范理,兩者皆無?!甭犃诉@話,楊溥不但沒有不高興,反而覺得范理能公事公辦了不起,也說明他不畏權貴,必有能耐。楊溥暗中派人到江陵考察,調查結果正如楊溥所料。于是,他便上疏皇上,提拔范理為德安知府。相反,那些厚待其子的官吏皆未得以重用。后來范理屢有政績,職位一再高升,卻一直不曾謝過楊溥。有人對此不解,范理說,宰相為朝廷用人,我為朝廷出力,皆非私情。有道是公不謝私,如若重禮答謝,豈不褻瀆宰相的公心?楊溥依然看重敬重范理如舊。
歷史上諸如此類佳話有很多,言至此處,道理自現(xiàn),也就無須筆者贅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