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坐落在云南麗江石鼓鎮(zhèn)的“金沙水暖”雕塑。本報記者 史鵬飛攝
云南西部,自古高山峽谷相間,地勢險峻。奔騰怒號的金沙江在麗江石鼓鎮(zhèn),突然折向東北奔流,形成一個“V”形大轉彎,“萬里長江第一灣”石鼓因此得名。
1936年4月25日,賀龍、任弼時率領的紅二、紅六軍團,經過強行軍,終于抵達石鼓,準備奉紅軍總司令朱德電令——“北渡金沙江,北上抗日”。
敵人不甘心紅軍跳出云南,一面讓滇軍主力全力追擊,嚴令當?shù)罔彸粱螂[藏全部渡船,一面派出飛機到石鼓沿江轟炸。
面對嚴峻形勢,紅二、紅六軍團堅信能打贏渡江戰(zhàn)斗,因為他們相信:人民,才是永不沉沒的“渡船”。
為保證順利渡江,一到麗江,賀龍親自給開明鄉(xiāng)紳、魯橋鄉(xiāng)副鄉(xiāng)長王纘賢寫信,請他籌船渡江。王纘賢當即找來船工和渡船,幫助紅軍在木取獨渡口橫渡大江。
在士可渡口,玉龍縣茨科人尹學富也為紅軍找到兩條木船和5名船工,不分晝夜幫助紅軍渡江。此前,他因“拖欠兩石租谷”的罪名被關進縣衙監(jiān)牢。1936年4月,紅軍進入麗江,將尹學富從監(jiān)牢救出。感念紅軍恩德,尹學富遂為紅軍向導并助紅軍渡江。
4月27日,渡江進入高潮。中午,紅二軍團第五師十五團七連在茨科渡江時,船至江心,超載翻沉。尹學富馳筏趕來,奮不顧身參與救援。在與冰冷的江水搏斗中,尹學富與大家合力搶救出20多名戰(zhàn)士,船工周長壽卻在搶救過程中獻出生命。
據統(tǒng)計,為幫助紅軍渡江,麗江累計有70多名百姓為紅軍擔任向導,近30名群眾為紅軍擔任船夫,渡口沿岸百姓紛紛拆除門板制作木筏。
1936年4月28日,在麗江石鼓至巨甸70余公里的5個渡口,紅二、紅六軍團用7只木船、十幾只木筏,將1.8萬多名紅軍全部渡完,徹底擺脫了尾隨敵人,為三大紅軍會師北上抗日創(chuàng)造了條件。
新中國成立后,尹學富始終對黨、對國家心懷感激,數(shù)十年默默無聞在農村生活,盡管日子非常貧苦,但直到去世也從未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
紅軍渡江時,一位受傷戰(zhàn)士曾暫住在石鼓鎮(zhèn)格子渡口木成癸家,得到木成癸一家無私照顧。臨別時,木成癸執(zhí)意把自己的被子送給戰(zhàn)士。小戰(zhàn)士動情地說:“等革命勝利了,我一定送給你一床新的被子!”然而,這名戰(zhàn)士再沒有回來,也許已經在革命途中犧牲。
歷史變遷,深情不變。2016年4月27日,紅軍后代賀曉明特意到金沙江石鼓渡口,將一床軍用被子送給木成癸的兒子木蔭榮,替當年的紅軍戰(zhàn)士完成了心愿。
“生怕兒孫忘昔日,金沙江上話長征”。如今,在紅軍渡江的木瓜寨渡口旁,由全國在世老紅軍捐資助建的“八一希望小學”挺立在陽光下,向后人講述著長征途中的軍民魚水之情。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22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