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敦煌是河西四郡最西端。明清以降,嘉峪關是萬里長城最西端。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甘肅之行,首先造訪的是這兩座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名重一時的邊城。在莫高窟前、關城之上,總書記思接千載、縱論古今。隨后,他沿河西走廊自西向東,由昔稱肅州的酒泉,來到曾以甘州為名的張掖,一天之內(nèi)輾轉(zhuǎn)該市三處地點考察調(diào)研:憑吊血灑河西的西路軍英魂,探訪國際友人艾黎創(chuàng)辦的邊陲名校,登臨史上最“牛”的山丹馬場。最高領導人在祁連山下、古絲路上,穿越一條歷史與時代交織、夢想與現(xiàn)實激蕩的長廊。
△習近平總書記甘肅之行第二天考察路線
1 巍巍關城,習近平登臨萬里長城最西端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嘉峪關關城。嘉峪關正值旅游旺季。從視頻中可以看到,總書記與正在這里游覽的游客熱情交流。
河西走廊,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嘉峪關曾閱盡游牧文化與農(nóng)耕文化的激烈碰撞,也曾見證中華民族與西方世界經(jīng)由古絲綢之路的交融匯通。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攻伐匈奴,玄奘西天取經(jīng),馬可·波羅探險東方,都在這里留下歷史的足印。8月20日一早,習近平登上嘉峪關關城。
△嘉峪關坐東向西,由外城、內(nèi)城、甕城、羅城、城壕以及南北兩翼城墻組成,構成了城內(nèi)有城、城外有墻、墻外有壕、層層設防的古代軍事防御體系。(央視記者王鵬 張吉瑞拍攝)
△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這里是河西走廊的最狹窄處。南依祁連山,北憑黑山。兩山之間,只有約15公里,因此嘉峪關被稱作“河西第一隘口”。1987年,嘉峪關和敦煌莫高窟等一起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名錄》。(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嘉峪關內(nèi)城有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嘉峪關曾是絲綢之路的海關、中西往來的國門。人們出入嘉峪關必須持有相當于現(xiàn)在護照的“關照”?!罢埗嚓P照”一詞就源于此。如今,“關照”已經(jīng)被“護照”取代。往來的游人只能以這種“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體會百年前走出國門的感覺了。
△游客可以用這種方式體驗“出嘉峪關”。(央視記者申勇 石偉明拍攝)
2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登上城樓察看關城整體面貌,聽取河西走廊長城、關隘歷史文化情況介紹。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我國現(xiàn)存體量最大、分布最廣的文化遺產(chǎn)。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對長城保護作出重要指示。
你知道嗎?甘肅境內(nèi)現(xiàn)存長城總長度3654千米,占全國長城總長度的近五分之一,居全國第二,其中明長城1738千米,居全國之首。戰(zhàn)國秦、漢、明三代長城的西端起點均在甘肅境內(nèi)。今年7月1日起,《甘肅省長城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全國有長城的15個省區(qū)市當中首個出臺的省級專項法規(guī)。
△漢長城,亦稱“河西漢塞”,是隨著漢武帝開發(fā)河西、設置河西四郡而分段修筑的,分布在河西5市15個縣,總長1507千米,以玉門關遺址和敦煌漢長城為突出代表。
△明長城遺址。(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嘉峪關樓。(央視記者李輝拍攝)
作為“天下第一雄關”的嘉峪關,在歷史上并無郡縣設置,它因1958年國家“一五”重點項目——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而設市,原隸屬酒泉,1971年從酒泉分離,成為省轄市。這下明白了吧?“酒鋼”不在酒泉,而在嘉峪關。
站在嘉峪關關城上,不僅可以望見白雪皚皚的祁連山,望見明長城遺址,還可以望見酒鋼粗獷的工業(yè)園區(qū),望見戈壁灘上整齊列隊的西電東輸電網(wǎng),歷史的連環(huán)畫一頁頁翻開。
△在關城上遠眺祁連山和酒鋼。(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關城外一座座高壓電塔像在戈壁灘上駐守的士兵。(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