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
一個“年”字,攪動多少中國人的心?據說,今年春運旅客發(fā)送量將達29.8億人次。巨大的人潮涌動背后,是中國人一個強烈而執(zhí)著的精神驅動——過年要團圓。
過年要團圓,對軍人而言談何容易。
春運的路途或長或短,但目的地——家,就在前方,遲早會抵達。然而,65年前長眠于朝鮮戰(zhàn)場的特等功臣王學風,卻至今未找到回家的路。我們無法確認他到底是何方人士,安徽抑或山東,一邊是物證,一邊是人證,都必要卻不充分。
許多人沒有留下名字,許多人再未回到故土,許多人與親人永遠失散——這便是戰(zhàn)爭的年代,這便是我們的先烈。萬家歡樂,我們欠英雄一個團圓。即使這個團圓是時隔多年以后,是依舊陰陽兩隔,也希望我們的版面和微信,能喚起更多的力量,幫助尋找的完成。
還是朝鮮戰(zhàn)場,還是1953年,老兵何相榮經歷了一個生命瞬間灰飛煙滅的除夕。趕做年飯的炊事班戰(zhàn)友,被敵人的炮彈炸得粉身碎骨,活下來的通信兵,再也咽不下碗里的白米飯。另兩個故事,都和餃子有關。一個是為了慶祝勝利吃餃子過新年,一個是因為一級戰(zhàn)備包餃子沒包完。
無論是悲傷的年飯,還是“勝利的餃子”“戰(zhàn)備的餃子”;無論是炮火硝煙的戰(zhàn)爭年代,還是歲月靜好的和平時期,我們都知道,在戰(zhàn)場上、陣地上、哨位上戰(zhàn)斗或堅守的軍人無法團圓。
我無法團圓,是為了你的團圓——這或許就是一代代軍人送給人民最好的新年禮物——一家不圓萬家圓。
(邵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