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發(fā)布:2018-08-06 22:35:44
在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庫布其沙漠中,技術(shù)人員操控?zé)o人機飛播造林(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沒有車、沒有路、沒有水井……杭錦旗什拉召治沙站的第一批治沙工人陳寶榮,和20多名工友背著窩頭、咸菜和水,起早貪黑在沙漠里栽樹。
10年后,18歲的賈尚付接過了繼父陳寶榮的鐵鍬,擔(dān)起第二代治沙人的使命。1985年,賈尚付的兒子賈文義也走進什拉召治沙站。
一次,下起大雨,父子倆搶雨播樹籽,賈文義在前面牽馬,賈尚付在后面扶耬車,雨淋得眼睛睜不開,勞累困乏,賈文義幾次被馬拽倒在沙地上。
艱苦奮斗,接力傳遞,久久為功,什拉召治沙站播下5萬畝綠林。
1978年,改革的春風(fēng)吹到庫布其,農(nóng)田牧場分包到戶。鄂爾多斯市在全國較早推行“五荒到戶、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的造林新政,廣大農(nóng)牧民、企業(yè)承包沙地造林的熱情被空前激發(fā)。
幾十萬農(nóng)牧民拎起鐵鍬,扛著樹苗,背著水桶,挺進廣袤沙海,打響了一場治理沙漠的戰(zhàn)爭。
1978年,中國最大的生態(tài)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啟動,庫布其沙漠成為主戰(zhàn)場。
高林樹,達拉特旗官井村第一個承包沙地造林的人。1986年,他以一畝兩毛錢的價格承包荒沙800畝,趕著驢車走了3天,用3只羊從80多公里外換回一車沙柳苗條。
高林樹帶著3個兒子吃住在沙漠里,冒嚴寒,戰(zhàn)酷暑,20多年摸爬滾打,讓5000畝荒沙披上了綠裝。
貧窮的官井村人紛紛行動起來,一茬種不活再種一茬,一塊治完再治一塊,硬生生把沙漠腹地的19萬畝明沙變成綠洲。
1997年,杭錦旗決定修建一條穿沙公路,吹響了治理庫布其沙漠陣地戰(zhàn)的號角。
上到六七十歲的老人,下到八九歲的小學(xué)生,數(shù)萬人組成治沙大軍,筑路基、挖樹坑、栽苗條;號子聲、馬達聲、鍘苗條聲,工地上人山人海,駝馬嘶鳴。
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大地,人們頭頂烈日,腳踩五六十?dāng)z氏度的熱沙。20多人一口鍋,鐵鍬當(dāng)鏟,沙坑作灶,大風(fēng)吹來,沙子卷進鍋里,飯半生半熟、半飯半沙,人們笑稱為“沙拌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