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下午,中央網信辦發(fā)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fā)展管理暫行規(guī)定》,規(guī)定內容包括:服務提供者從事公眾信息服務需資質;保護隱私;實名注冊,遵守“七條底線”;公眾號需審核備案;時政新聞發(fā)布設限;明確違規(guī)如何處罰?!皶盒幸?guī)定”旨在規(guī)范以微信為代表的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被網民簡稱為“微信十條”。
根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第34次調查報告,目前我國手機網民已達5.27億。而作為中國兩大社交平臺之一的“微信”,更是擁有著6億用戶和580萬公眾帳號。當然,這一方面說明隨著中國互聯(lián)網事業(yè)發(fā)展民眾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科技進步帶來的紅利,但另一方面龐大數(shù)字背后也隱藏著一定的風險,謠言、欺詐、色情信息等在公眾號和“微信”朋友圈中肆意傳播也著實令人黯然神傷。
“拐賣小孩的人販子進城,要看好小孩”、“學生放學后被拐,老師求救”……相信“微信”用戶都曾在朋友圈看到過類似信息,很多人出于同情心還將其予以主動轉發(fā),豈不知這中間絕大多數(shù)都是謠言,對社會造成的負能量可想而知。先前央視《焦點訪談》就曾專門揭穿過借“微信”散播的“微波爐致癌”謠言,指出不少公眾號流傳出所謂“微波爐加熱食物致癌”皆為無稽之談。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有良法,且良法得到普遍遵守,才能有法治”?!拔⑿拧弊鳛橐粋€商業(yè)體系,自控程度并沒有那么高,仍需要將其納入法治王國的領地,接受法律的監(jiān)督與“管轄”。而今國家出臺“微信十條”,就是要使“微信”走出“虛擬世界”,真正走進每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現(xiàn)實世界,讓“網絡社會”與“法治社會”實現(xiàn)兼容并行,值得肯定。
更何況從國際層面來看,政府依法對互聯(lián)網進行監(jiān)管也都是通行做法。英國互聯(lián)網服務提供商就曾屏蔽了該國20%的網站,俄羅斯也對境內網吧強制安裝有害信息過濾系統(tǒng),至于美國更是“一竿子通到底”,相關人員甚至可以實時監(jiān)控電子郵件、網頁瀏覽、網絡搜索與社交網站使用情況。我國政府作為人民群眾的政府,更應在維護網絡秩序方面有所作為,切實加強對“微信”等社交平臺上有害信息的清除,維護民眾的切身利益。
其實,國家出臺“微信十條”并不是要限制公民的言論自由。對于人們在“微信”中的正常聊天,以及在“朋友圈”里的正當交流,都不會干預。而對于一些可能會對社會或者他人合法權益造成傷害的,比如污蔑、中傷、造謠、虛假新聞等等,則必須予以規(guī)范。從某種角度來說,國家對此予以規(guī)范,也正是為了保障公民的言論自由,讓民眾更好地享受暢聊“微信”的快樂。
“微信十條”出臺明確了在聊“微信”和刷“朋友圈”時哪些是得到保護的,哪些是要進行限制、禁止的,讓用戶明明白白知曉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從而使得相關行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必然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堵住傳謠造謠等違法違規(guī)行為傳播的漏洞,標志著國家在網絡空間安全戰(zhàn)略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換句話說,“微信十條”出臺不啻于為“微信”通上了電,使其在“電壓”下更值得我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