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26歲的尤尼亞多出生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在濕熱的海邊和不時爆發(fā)的火山旁度過童年的他,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會來到氣候迥異的北京,而且一呆就是兩年。
2015年,尤尼亞多得到了來中國工作的機會,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印尼語和印尼文化。在上課時,尤尼亞多并不只講授干巴巴的語法,而是將印尼歷史、社會和文化融合到他的課程中,力求讓學生對他的祖國形成豐富生動的印象。
工作之余,北外向外國專家提供免費學習漢語的課程。教好印尼語和學好漢語成為尤尼亞多目前最大的目標。
當前,中國正在持續(xù)加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力度,眾多像尤尼亞多一樣的外國青年正活躍在相關領域的交流合作中。據統(tǒng)計,截至2017年4月,中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了45份教育雙邊多邊合作協議,與24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
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說,在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中,教育既具有黏合劑、催化劑和潤滑劑的功能,又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潤物無聲”的人文交流屬性,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緬甸青年西里密則是通過中國科技部的“亞非杰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計劃”來到中國的。2011年獲得環(huán)境生物技術博士學位后,她在2015年10月順利入選中國科技部的資助名單,來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除污”課題組工作。
此后的一年半間,西里密和中國同事們對中國紅樹林自然保護區(qū)進行了多次生態(tài)考察,從事污染源研究及采樣工作,撰寫了多篇論文?!拔曳浅O硎茉谥袊ぷ骱蜕畹臅r光,也學到了許多知識?!蔽骼锩苷f。
西里密的導師、北航教授楊玉楠對她贊不絕口:“西里密身上有很多優(yōu)秀的品質,首先是刻苦鉆研,在我們進行生態(tài)考察時,西里密不怕高溫日曬和泥濘的沼澤地,始終積極愉快地工作。”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蔡嘉寧介紹說,自2013年科技部啟動實施“亞非杰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計劃”以來,已有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緬甸、蒙古國、埃及等國的200余名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科研交流,“有力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人員的交流,培養(yǎng)了一大批知華友華的國際科技領軍人才”。
下一步,科技部計劃開展“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合作、聯合實驗室建設、科技園區(qū)合作和技術轉移等,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科技交流互鑒。
回到緬甸后,西里密在緬甸教育部下屬的生物技術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她說,在中國的所學對自己現在的工作幫助很大,“我把在中國學到的知識和經驗用到了現在的工作中”。
而已經在中國呆了兩年的尤尼亞多覺得自己在中國工作學習的經歷還遠遠不夠,他還有宏大的計劃要完成?!拔业臐h語還很一般,需要加強學習。我希望通過學習能得到中文博士學位,然后利用所學讓更多印尼人了解中國,喜歡中國,從而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彼f。
(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