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
中國航天人逐夢太空
不斷取得新進展
太空行走
天宮授課
手控遙操作天舟二號貨運飛船
與空間站組合體交會對接試驗……
還有太空洗頭、太空健身等
新操作一波接一波
那么你了解航天員
完成這些動作背后的訓練故事嗎
今天來了解一下
如果說
航天員選拔就像是沙里淘金
那么
航天員訓練則是千錘百煉
訓練的目標
就是使他們在
思想、身體、心理和知識技能等
各個方面
都具備執(zhí)行任務的能力
被選拔出的預備航天員
從接受訓練到能夠執(zhí)行飛行任務
職業(yè)航天員的訓練
一般需要4年左右的時間
通常分為基礎訓練
航天專業(yè)技術訓練
航天飛行任務模擬訓練
強化訓練與任務準備
四個階段
各階段所要達到的目標不同
訓練的重點、要求和組織形式都不盡相同
基礎訓練階段
用時:一年左右
內容:空間環(huán)境、航天飛行基本原理、航天器結構特點與運行方式等基礎理論課
目標:使航天員掌握載人航天飛行所需的基礎知識,為后續(xù)專業(yè)技術訓練奠定良好的基礎
航天專業(yè)技術訓練階段
用時:一年半左右
內容:以飛船的駕駛和控制等航天器技術和各種操作技能訓練為主
目標:使航天員掌握航天飛行所需的各項操作技能和專業(yè)知識
航天飛行任務模擬訓練階段
用時:一年左右
內容:以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交會對接技術訓練、出艙活動技術訓練
以及對應的本次飛行任務技術訓練為重點,是飛行乘組飛行前最重要的訓練階段
目標:使航天員了解飛行計劃、任務分工及要求,熟練掌握從進艙開始
至返回著陸全過程的正常飛行程序、應急飛行程序和逃逸救生程序,
熟練掌握有效載荷操作、交會對接技術以及艙外活動技能,
使飛行乘組成員彼此了解、相互熟悉、配合默契
強化訓練與任務準備階段
用時:半年左右
內容:以參加大型聯(lián)合演練為重點,為飛行任務作準備,
并對飛行乘組有針對性地進行操作和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強化訓練
目標:使航天員進一步熟練和保持操作技能
航天員的訓練有八大類
百余個科目
在整個訓練期間
有些訓練項目或內容
即使已經(jīng)達到了訓練要求
每隔一段時間
還要安排適當?shù)膹土曈柧?/font>
其中有一項超重耐力訓練
是大部分航天員最深刻的記憶
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中
常人只能承受3至4倍重力加速度
而航天員要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
就連王亞平都直呼
“最具挑戰(zhàn)的是超重耐力訓練。”
“對于我們離心機訓練來講,
身體最多要承受8個G的過載,
更形象地講
8個G相當于
8個你自身的重量壓在身上,
做訓練時
我們的臉會變形,
胸部會感覺到極度壓迫而呼吸困難,
眼淚也會不由自主地往外流,
根本控制不住?!?/font>
值得敬佩的是
每次進行這項訓練時
航天員的手邊都有一個紅色按鈕
訓練過程中,覺得自己挺不下去了
按下就可以停止訓練
然而
自中國航天員大隊1998年成立以來
20多年過去了
沒有一個航天員按下過這個按鈕
王亞平說:
“我心中,這個按鈕是不存在的。
我想,這就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font>
大家一定還記得“感覺良好乘組”
在軌期間開展的出艙活動
其實天上的每一個動作
地面都要反復模擬
其中一項就是要進行
模擬失重水槽訓練
模擬失重訓練水槽規(guī)模龐大
可將1:1的空間站或飛船模型
放置其中
航天員要穿戴
120多公斤裝備入水
長達4小時不間斷訓練
天上5小時任務
地面要做50小時水下訓練
一次體能消耗相當于跑“全馬”
訓練結束體重能降一兩公斤
“每次練完了之后
吃飯的時候,
拿筷子的手都是抖的?!?/font>
圖片航天員在進行水下訓練
此外航天員訓練還有
增強前庭功能的轉椅訓練
一般人一兩分鐘就受不了
航天員卻要連續(xù)旋轉15分鐘
心理訓練
航天員要在狹小密閉的隔離艙內
經(jīng)受抗疲勞抗寂寞的考驗
72小時連續(xù)工作
不能睡覺,不能離開
……
2008年4月18日,航天員在艙外航天服試驗艙進行航天服低壓試驗。朱九通 攝(新華社發(fā) )
2013年7月14日,費俊龍在聲學實驗艙進行聽力測試。朱九通 攝(新華社發(fā))
2015年8月28日,景海鵬(右)、陳冬在天宮二號艙內進行艙內程序訓練。黃思予 攝(新華社發(fā))
支撐航天員熬過來的
是那份矢志不忘的“初心”
——航天夢
“為什么還要飛?”
三度飛天的景海鵬曾說:
“這就是我的本職工作。
如果我干別的,那叫不務正業(yè)?!?/font>
看似輕松簡單的一句話
道出的不僅是航天員的職責和使命
也是他們的人生夢想
今年4月16日9時56分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5月29日上午
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
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
與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組合體
已轉運至發(fā)射區(qū)
計劃近日擇機實施發(fā)射
你對即將出差的航天員
有什么要說的嗎?
歡迎評論區(qū)留言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軍網(wǎng)微信;資料來源:資料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國家航天局、我們的太空、中國載人航天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