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月中旬,朝鮮開城東北約40千米處一處峰巒疊嶂、綿延起伏的山脈下不斷有炮彈劃破寂靜的夜空。這里名為馬良山,是臨津江以西、漣川西北、朔寧以南的鎖鑰之地,掌握了這里就可以保證開城側(cè)翼的安全。
1951年9月敵人發(fā)動所謂“秋季攻勢”。從10月2日開始,敵軍集中強大兵力對我掌握的馬良山各陣地發(fā)起攻擊,僅10月7日上午,敵人就對我馬良山主峰318高地、216.8高地狂轟濫炸三個多小時,并且出動60余輛坦克配合步兵發(fā)起集團沖鋒。戰(zhàn)至10月8日,216.8高地仍掌握在我軍手中,但考慮到敵眾我寡,我軍暫時撤離馬良山,占領(lǐng)黃雞山、155.7高地、太石洞一帶,構(gòu)筑陣地準備反攻馬良山。
坦克兵“以硬碰硬”
而敵人在暫時占領(lǐng)馬良山之后,立刻換上善于打陣地防御戰(zhàn)的英聯(lián)邦第1師28旅皇家蘇格蘭邊防團,苦心構(gòu)筑了由明碉暗堡組成的野戰(zhàn)工事群,在陣地前沿設(shè)有10米寬的屋脊形鐵絲網(wǎng),還專門布設(shè)了雷場。志愿軍573團的前沿偵察圖上密密麻麻標出發(fā)現(xiàn)了的敵人碉堡竟有上百個。
同時,敵人還憑借馬良山的地形,居高臨下,天天對周邊的志愿軍陣地甚至栗洞、金谷里的朝鮮村落開炮投彈。573團的一位營長眼看朝鮮百姓被敵人的排炮炸得妻離子散甚至尸骨無存,憤怒地跑到團指揮所找團長許憲章,非要沖上馬良山跟敵人拼命。志愿軍指戰(zhàn)員都知道馬良山已經(jīng)變成了敵人的“眼睛”,只有挖掉這雙眼睛,才能保證周邊我軍陣地和朝鮮老百姓的安全。
為了奪回馬良山,志愿軍十九兵團64軍給預定擔負攻擊任務的191師調(diào)來了包括喀秋莎火箭炮在內(nèi)60門火炮。但是考慮到敵人依山勢修筑的部分暗堡很難通過遠程火炮間瞄射擊予以摧毀,而必須依靠加農(nóng)炮抵近直瞄射擊,志愿軍決定祭出“撒手锏”——坦克,跟敵人來一場“硬碰硬”的較量。
志愿軍第十九兵團64軍軍長曾思玉親臨前線觀察指揮攻打馬良山。
軍長曾思玉(左一)在馬良山陣地上。
志愿軍裝甲兵指揮部經(jīng)過研究,決定派出坦克1師坦克1團的兩個坦克連加強攻堅部隊。這兩個連主要裝備蘇制斯大林-2重型坦克和T-34中型坦克,斯大林2重型坦克防護性能超過美軍的主力坦克,裝備的122毫米加農(nóng)炮威力十足,敵人的明碉暗堡在它面前就像紙糊的一樣。入朝以來,重坦克部隊眼看中型坦克和自行火炮都取得了不小戰(zhàn)果,一直躍躍欲試摩拳擦掌,馬良山戰(zhàn)斗成為我軍重型坦克的首次實戰(zhàn)。
重型坦克部隊鐵路機動。
為了保證完成任務,坦克兵抵達我軍駐乙洞陣地后,坦克團參謀長楊惠與573團團長許憲章一起,帶上干糧,趁夜色潛至敵人前沿,花費一天時間將敵人的陣地及周邊地形勘察了一遍,最終決定將坦克射擊陣地設(shè)在馬良山腳下貴存里、麻岱洞等處的小山頭上。這些山頭射界開闊,但進出陣地較為不便,通向陣地的道路寬度大多在3米左右,與T-34和斯大林-2坦克的車寬接近。不少山道一側(cè)是高聳陡峭的石壁,另一側(cè)就是百丈懸崖,山路上大小彈坑星羅棋布,每前進一米對駕駛員的技術(shù)都是極大的考驗。
11月3日夜間,志愿軍炮兵開始對馬良山敵人陣地前的雷區(qū)和障礙進行破壞射擊,在轟鳴的炮聲掩護下,我軍10輛坦克神不知鬼不覺地摸上陣地,工兵與乘員組一起迅速對坦克掩體進行了偽裝,并預先準備了防火用具。由于我軍的行動完全出乎敵人意料,馬良山上的英軍對眼皮底下的鐵甲戰(zhàn)車竟然是渾然不覺,用志愿軍坦克兵的話說:“敵人一點也沒發(fā)覺,下午兩點多鐘,鬼子還在陣地上亂跑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