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jié),火箭軍某旅組織官兵走進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地——
又見于都秋水長
■解放軍報實習記者 李佳豪 特約記者 鄧東睿 通訊員 溫志暉
開欄的話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
85年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工農(nóng)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戰(zhàn)勝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勝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冊的長征,實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革命事業(yè)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zhuǎn)折,開啟了中國共產(chǎn)黨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新的偉大進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習主席指出:“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產(chǎn)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yōu)異的答卷。今天,黨團結帶領我們又踏上了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從今日起,本報推出“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專欄,展現(xiàn)各部隊以多種形式追尋紅軍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實踐,激勵廣大官兵更加自覺地弘揚偉大長征精神,邁向強軍興軍新征程。
江西贛州,于都河水滾滾向前,河岸邊,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碑在秋風中巍然矗立,仿若一張巨大的船帆。
金秋十月,在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火箭軍某旅組織官兵利用駐訓時機,走進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地——江西于都,開展“長征起點悟初心”主題黨團日活動。
于都,在著名作家魏巍筆下,是“地球上的紅飄帶”起點;在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眼中,是“驚心動魄的史詩”卷首語……雖曾在書本上無數(shù)次神游過這座贛南大地上的普通小城,可對于95后大學生士兵肖云若而言,這還是他頭一次到訪這個令他向往的地方。
“長征源”石刻、送別紅軍場景浮雕、搭建渡河浮橋?qū)嵕爱?、用一雙雙草鞋拼成的中國地圖……步入坐落在于都河畔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一件件展品映入肖云若的眼簾,生動再現(xiàn)著80多年前那段關于“出發(fā)”的故事。
“1934年10月,陷入重圍的中央紅軍從這里渡河,自此踏上了漫漫長征路。出發(fā)時,許多紅軍將士以為用不了多久就能回到熟悉的紅土地,然而許多人再也沒能踏上歸途。”隨著講解員的講述,紅軍烈屬鐘招子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官兵——
鐘招子生養(yǎng)了10個兒子,其中8人參加紅軍。長征出發(fā)時,鐘招子對他們說:“一定要打勝仗,娘等你們回來?!睆哪且院?,她每天晚上都會在老屋門前點起一盞馬燈:“這樣,兒子們回家時就能看清路了?!?/p>
時間一天天、一年年過去,鐘招子的滿頭青絲變成了白發(fā),眼睛也哭瞎了,但她依然每天晚上點亮馬燈??芍钡饺ナ罆r,老人也沒能等到一個兒子歸來。
“長征出發(fā)時紅軍有18.6萬人,到達陜北的只有3萬多人,于都縣僅存姓名的烈士就有1萬多人,其中就包括鐘招子的8個兒子……”聽著講解員的講述,許多官兵的眼中涌出熱淚。肖云若感嘆道:“雖不知何時是歸期,也不知道終點在哪里,可紅軍將士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始終堅如磐石!”
移步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地紀念園,在紅軍長征路線圖廣場中央,官兵們架起便攜式投影儀,一堂名為“挽起信仰的紅飄帶”的主題授課拉開序幕。
湘江、赤水、金沙江,岷山、苗嶺、夾金山……大屏幕上,以于都為發(fā)端,一條紅色飄帶逐漸向前延伸。反映血戰(zhàn)湘江、飛奪瀘定橋、激戰(zhàn)臘子口等長征中著名戰(zhàn)役戰(zhàn)斗的影視劇片段相繼閃現(xiàn)。
“從于都河畔出發(fā),中央紅軍長征途中跨過24條大河、翻越18座大山,平均每3天就要進行一次激戰(zhàn)、每300米就有一名官兵犧牲……”回顧長征歷程,不少官兵感慨道,正因為紅軍是一支有理想信念的革命隊伍,才能向死而生、無往不勝。
颯颯秋風勁,于都秋水長。授課結束后,官兵們來到長征第一渡——東門渡口乘船參觀。泛舟于都河,回望長征路,官兵們豪情滿懷。大家結合此行的所見所聞展開熱烈討論。
“踏訪長征起點,我更加認識到,偉大長征精神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像紅軍前輩那樣,永遠聽黨指揮、忠誠于黨”……一句句鏗鏘的話語在河面回響。
“十月里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于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卑頃r分,官兵們唱著這首膾炙人口的《長征歌》,披著晚霞回到駐訓地。緊接著,一場實戰(zhàn)化演練悄然展開。
“敵”衛(wèi)星臨空、遭核生化襲擊、小股“敵特”襲擾……演練中,各種特情接踵而至,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到凌晨。走下戰(zhàn)位,該旅一級軍士長王權海說:“在新的長征路上,我們只有弘揚偉大長征精神,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才能跑好屬于我們的這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