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贊70年”系列報道之五十六
從五湖四海到聚天下英才
1960年4月,錢學森在上海南匯探空火箭基地發(fā)動機實驗現(xiàn)場。(資料圖片)
2018年4月2日,6名外籍人士獲頒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這將給他們出入境、在華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便利。新華社記者 凡軍 攝
1949年5月的一天,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錢學森收到香港大學心理學教授、中國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香港分會負責人曹日昌的來信,信中寫道:“北方工業(yè)主管人久仰您的大名,只因通訊不便,不能寫信問候,特命我致意。如果您在美國的工作能夠離開,很希望您能很快地回到國內來,在東北或華北領導航空工業(yè)的建立?!?/p>
早在1944年發(fā)表的《為人民服務》中,毛澤東就寫道,“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蔽搴暮?,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胸襟和攬才之道,也是黨團結帶領人民不斷推進革命、建設、改革事業(yè)的重要原則。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就認識到,知識分子在未來新中國的經(jīng)濟建設和科學技術大發(fā)展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1949年12月6日,剛剛誕生的新中國成立了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地設立留學生回國招待所。12月18日,周恩來通過廣播電臺,誠邀在海外的留學生及學者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
曹日昌的信送到錢學森手里,頗有些曲折。曹日昌與錢學森并不相識,也不知道他的通訊地址。于是,曹日昌聯(lián)系了芝加哥大學研究員葛庭燧,拜托他將信轉交錢學森。葛庭燧轉寄時附上了一封親筆信:“據(jù)弟悉,北方當局對于一切技術的建設極為虛心從事,在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大前提下,一切是有絕對自由的。以吾兄在學術上造詣之深及在國際上的聲譽,如肯毅然回國,則將影響一切中國留美人士,造成早日返國致力建設之風氣,其造福新中國者誠無限量?!?/p>
收到祖國的召喚,錢學森毫不猶豫地放棄優(yōu)裕條件準備回國,卻受到美國方面的阻撓。美國移民局抄了錢學森的家,在特米那島上將他拘留了14天。隨后,錢學森被軟禁在家,不允許離開洛杉磯,每月還要接受移民局的傳喚。
中國政府一直努力采取多種方式營救錢學森。1955年8月,中美兩國在日內瓦舉行大使級會談,中方在會談一開始就宣讀了釋放11名美國飛行員的聲明,并就錢學森的歸國問題提出交涉。在美方提出“沒有證據(jù)表明旅居在美國的中國人想回去”時,中方代表拿出了關鍵證據(jù)——錢學森夫婦寫在小香煙紙上、請求祖國幫助他早日回國的信。
迫于壓力,美國政府不得不批準錢學森回國的要求。1955年10月8日,受國務院委托,中國科學院代表朱兆祥在羅湖橋深圳一側接到了歸來的錢學森。
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新中國成立之初,在黨和國家的幫助、推動下,錢學森、錢三強、李四光、華羅庚等一批科學家沖破重重阻力,返回祖國參加建設。至1957年,2500多名留學生陸續(xù)回國,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嘔心瀝血、頑強奮斗,為新中國各項事業(yè)發(fā)展做出重大貢獻。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認識到,中國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就必須依靠數(shù)以億計的專門人才。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指出:我們向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進軍,要有一支浩浩蕩蕩的工人階級的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大軍,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2002年,黨中央首次明確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zhàn)略”。2007年,黨的十七大將人才強國戰(zhàn)略寫入黨章。
人才隊伍建設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中國航空航天人才的代際傳承,正是改革開放后我國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人才梯隊的生動體現(xiàn)。
1994年初,長征三號甲火箭即將發(fā)射。雖然火箭已進入發(fā)射場,但設計人員仍在進行產品可靠性試驗。發(fā)動機試車過程中,意外發(fā)現(xiàn)發(fā)動機的伺服機構工作不正常。距離發(fā)射僅有20多天,如果不能迅速查明原因,發(fā)射就會被推遲。
“一定要查出癥結,決不能讓長征三號甲火箭帶著隱患上天?!必撠熁鸺諝鈩恿蜔嵩O計工作的岑拯帶領型號隊伍夜以繼日開展測試、試驗,查找根源。最終將問題鎖定在伺服機構的油管上:天氣太冷,油管被凍住了。趕在火箭發(fā)射點火前,岑拯成功破解難題,那年他才30歲。十年后,岑拯出任長征三號甲火箭總指揮,之后被任命為繞月探測工程火箭系統(tǒng)總指揮。
中國航天史上,留美的錢學森被稱為第一代;留蘇的王永志是第二代;中國自己培養(yǎng)的戚發(fā)軔、黃春平是第三代;神舟五號成功后,第四代航天人全面接班。如今,在探月工程“兩總”(總指揮、總設計師)隊伍中,45歲以下中青年占比接近一半。
“把擔子交給他們,我們這一代人很放心?!焙教鞂<彝跤乐菊f。
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才和人才工作,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人才強國建設步伐,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將國內外人才聚集到中國的建設事業(yè)中來。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德國專家思博森精心保存著一張照片,這是2012年1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20位外國專家時與他的合影。
這位來自德國的天文學家,對研究超級計算機很感興趣,然而這樣的項目在德國得不到支持,人們認為已經(jīng)有了常規(guī)計算機,不必再研發(fā)新型超級計算機了。在北京的一次會議上,思博森了解到,中國有機構正在進行超級計算機群的研究,雙方一拍即合。
到中國后,思博森建立了一支致力于推進高效能超級計算機在天文學中應用的團隊,團隊成員五湖四海,分別來自德國、中國、烏克蘭、意大利、澳大利亞,項目組的合作伙伴遍布世界各地。思博森給團隊起了一個有濃郁中國風格的名字——“絲綢之路”,“19世紀70年代,‘絲綢之路’最初由德國地理學家命名,是中國和歐洲貿易往來的途徑,也是文化交往的途徑。我們的項目以‘絲綢之路’命名,因為這個項目是中國和歐洲學術交往的途徑,我們希望秉承中西交流的傳統(tǒng)”。
這支國際化團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2014年4月22日,歐洲空間局宣布,“絲綢之路”項目組首次在普通星系中發(fā)現(xiàn)了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這一發(fā)現(xiàn)為星系合并提供了重要證據(jù),將幫助人類了解星系的演化歷史。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中國共產黨包容開放的政策和海納百川的氣概,引燃了全球英才來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持續(xù)熱情。黨的十八大以來至2017年底,來華工作的外國專家已達到334.6萬人次。
人才是第一資源。古往今來,人才都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新中國70年的發(fā)展說明,干一番大事業(yè),就要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眼界、魄力、氣度。中國共產黨正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創(chuàng)造著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偉大事業(yè),最需要這種眼界、魄力、氣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三句話環(huán)環(huán)相扣,融為一體:黨始終把選人用人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yè)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黨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fā)現(xiàn)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黨要更好地實施人才強國戰(zhàn)略,努力建設一支能夠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42人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于敏、孫家棟、袁隆平等多位科學家入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70年始終不變。(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 鮑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