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解放軍報社“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綜述
■本報記者 張磊峰 陳典宏 楊清剛 吳敏
游客在遵義會議會址參觀。新華社發(fā)
撐一支長篙,向歷史長河的深處漫溯。85年前的于都河畔,是個繞不開的渡口。
震古爍今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從這里起航,中國革命從這里走向勝利。
6月11日,解放軍報社記者兵分多路,沿著紅軍長征的足跡重新出發(fā),再次走進那段風雨如磐的歷史,感悟人民軍隊的初心和使命。
從江西于都到甘肅會寧,從婁山關到臘子口。軍報記者的腳步,一路追尋著紅軍前進的閃光足印,也俯拾起長征路上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追隨先輩的征途,我們走進閃亮的坐標,接受一次深入骨髓、直抵靈魂的凈化與洗禮。婁山關,記者登頂小尖山,靜默矗立的紅軍戰(zhàn)斗紀念碑似在低聲傾訴:“雄關漫道真如鐵”;安順場,大渡河奔騰澎湃,濤聲震天,84年前的那句發(fā)問“誰人敢坐‘第一船’”,恰如今日“勝戰(zhàn)之問”,振聾發(fā)聵。
穿越歷史的風云,我們寫下初心的注腳,深情緬懷那些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奉獻寶貴生命的英烈。在福建寧化,觸摸紀念碑上犧牲烈士的數(shù)字,叩問滾燙的心靈,記者心生感慨:“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勛永垂不朽。”站立在陳樹湘烈士墓前,記者品讀“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的遺言,感嘆“烈士的初心,那么赤誠、純凈”。
感受精神的召喚,我們汲取前行的力量,強軍興軍的信念更加篤定?!肮伯a(chǎn)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0多歲的朱中雄老人用樸實的話闡述“啥是共產(chǎn)黨”;“我愿意!”“我是黨員我先去!”強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用慷慨赴死的決心昭示共產(chǎn)黨人先鋒品格。
“長征中能活下來的有多少人?紅軍戰(zhàn)士靠的是什么?圖的是什么呢?”習主席在江西主持召開推動中部地區(qū)崛起工作座談會時的3個問題,每一問都發(fā)人深省。
征程萬里,初心如一。踏著鏗鏘的步履行走在新長征路上,軍報記者們心頭的答案愈發(fā)清晰。
信仰·信念
——有了信仰,方能篤定前行;有了信念,方能前赴后繼
1929年至1934年,只有13萬多人口的寧化縣,有13700多名優(yōu)秀兒女參加紅軍,這意味著全縣每10人就有1人參加紅軍;參加長征的寧化籍紅軍戰(zhàn)士有6000多名,到達陜北僅幸存58人。
風雨如磐,道阻且長。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轉(zhuǎn)戰(zhàn)地域超過半個中國;翻越20多座高山,其中5座終年積雪;渡過30多條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洶涌險峻的峽谷大江;走過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濕地,幾乎和法國的面積相等;平均每天發(fā)生一場遭遇戰(zhàn),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
燒旺理想信念之火,越是艱險越向前。正如索爾茲伯里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寫道:“紅軍戰(zhàn)士都有非凡的理想和抱負。他們?nèi)娜鉃槭聵I(yè)而戰(zhàn),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在湘江戰(zhàn)役舊址,波瀾不驚的江水攪動著記者的思緒:那個冬天,槍炮聲響徹天際,廝殺聲不絕于耳,鮮血染紅了湘江水。紅軍以數(shù)萬將士的巨大犧牲,撕開了數(shù)十萬國民黨軍的重重包圍。
在江界河渡口,穿行于尋訪紅軍長征歷史的人流中,《長征組歌》的旋律讓記者心潮澎湃:“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當年紅軍將士冒著生命危險,靠竹筏和簡易浮橋跨越“天險”的情景又浮現(xiàn)在眼前。
在飛奪瀘定橋現(xiàn)地,小學課本里描繪的場景在記者腦海里一幕幕重現(xiàn):“瀘定橋一共十三根鐵鏈……號手們吹起沖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火,槍炮聲、喊殺聲,霎時間震動山谷……”
我們看到了理想信念的偉力——即使付出了如此巨大的犧牲,也不能阻擋紅軍將士一往無前的腳步。
血戰(zhàn)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鏖戰(zhàn)獨樹鎮(zhèn)、轉(zhuǎn)戰(zhàn)烏蒙山……漫漫征途中,紅軍擊退上百萬敵軍圍追堵截,征服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同時還要同黨內(nèi)錯誤路線進行斗爭。歷經(jīng)一次次危險重重的磨難,跨過一個個生死攸關的轉(zhuǎn)折點,最終實現(xiàn)北上會師,紅軍完成了驚天動地的壯舉。
“革命終會成功!”長征萬里雄關道,征程漫漫不停歇。艱難摧殘人的肉體,死亡奪走人的生命,但理想信念巋然不動。長征勝利創(chuàng)造的人間奇跡,就是理想信念的勝利。
跨越雄關漫道,見證一路坎坷;重溫偉大遠征,傳承紅色基因——回望歷史,軍報記者用鏡頭和筆觸,把紅軍將士令人感佩的長征故事和革命先烈讓人驚嘆的犧牲奉獻記錄下來,更加堅定了把使命責任一代一代傳下去的信念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