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史館中陳列的木工箱、補鞋箱、理發(fā)箱“三箱”傳家寶。張寧峰 攝
木工箱、補鞋箱、理發(fā)箱,三口普通的木箱,在八連中傳承了43代。數(shù)十年來,每個月10號、20號,在南京路步行街上,這三口箱子和它們的當代傳人一定如約而至。同樣如約而至的,是好八連為民服務點前的“長龍”,八連的戰(zhàn)士們,已數(shù)不清每個為民服務日的隊伍前,到底出現(xiàn)了多少張熟悉的面孔,不過,那些從上海各地趕來排著長隊的老人,恐怕也已忘記了這是第幾批幫他們解決困難的子弟兵。
也曾有一些剛到八連的新戰(zhàn)士“吐槽”,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了,大家的生活水平早已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還要守著那些“老傳統(tǒng)”,是不是有些“形式主義”?對于這些心存疑惑的戰(zhàn)士,八連的老班長會帶著他們去南京路上看一看,看看為民服務點前絲毫不能作假的隊伍,一切的質疑自然煙消云散。然后,老班長們再為新戰(zhàn)士詳細地算上一筆賬:想在上海找到一家提供修理服務的商鋪并不容易,如果一些陪伴自己多年的老物件無意間損壞,八連戰(zhàn)士定期開設的服務點就可以竭盡所能的幫大家解決這類問題。八連的為民服務站,真心實意為百姓辦實事的初衷和行動從未有過變化,更是在歲月的醞釀下有了一種特殊的儀式感。
2017年,八連轉隸到第72集團軍某旅,駐地離南京路更遠了。每個為民服務日,戰(zhàn)士們都要在凌晨4點起床,坐1個小時的地鐵趕到南京路。而常年生活在南京路附近弄堂中的人們,雖然也有很多搬離了南京路,但習慣了自年輕時與子弟兵許下的“約定”,也常常是在凌晨4點起床,從上海的各個角落趕到南京路“赴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