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吳起勝利山一角。袁軍攝
山巔上,靜悄悄地站立著一棵杜梨樹。這棵樹并不大,卻端莊秀麗,冠蓋如云,山風(fēng)吹來婆娑如舞,樹葉“嘩嘩”作響,像是用一陣熱烈的掌聲歡迎我們的到來。在離這棵杜梨樹不遠的地畔上,還有一棵杜梨樹,不言不語地陪伴著它。
這就是當年毛澤東指揮“切尾巴”戰(zhàn)斗的地方!
這就是中國革命史上有名的吳起鎮(zhèn)勝利山!
從這里遠遠望去,到處是黃土高原特有的山峁溝壑;俯視山下,有一片建筑,那是吳起縣城。這個蜿蜒在川道里的城鎮(zhèn),早已見不到70年前中央紅軍到達時的一點樣子,當時僅有的七戶半人家也不知道去哪里了,映入眼簾的是狹長的街道和高聳的樓房,曾有的很多窯洞早被擠出城區(qū),散落在城郊周圍的山坡上。
我們來到勝利山腳,仗著血氣方剛、體質(zhì)強壯,開始沒有把這座并不十分高大的山當一回事,但剛到半山腰,已經(jīng)感到筋疲力盡,心臟劇烈跳動,好像要從胸腔蹦出來了。
當我們大汗淋漓地站在那棵杜梨樹前,盡享山風(fēng)清爽的時候,才略微領(lǐng)悟到一些“艱苦卓絕”的含義——當年,中央紅軍北上抗日來到陜北,已經(jīng)減員達十之八九,所余人員也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傷痛滿身。然而,他們卻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帶著累累傷痕,硬是在這里翻山越嶺、沖鋒陷陣,打勝了那場聲名遠揚的“切尾巴”戰(zhàn)斗。
陜北的山峁似饅頭狀,給人留下的印象是荒漠般蒼涼。勝利山卻鶯飛草長,如南方的山巒一樣墨綠如織,以少有的陡峭奇崛展示出它的雄偉。我們站在這里心潮澎湃,浮想聯(lián)翩,不由地追憶那些遙遠的往事——
1935年10月19日,中央工農(nóng)紅軍到達陜北的吳起鎮(zhèn)。至此,歷時一年,縱橫11個?。ㄩ}、贛、粵、湘、桂、黔、滇、川、康、甘、陜),行程二萬五千余里的長征,宣告勝利結(jié)束。在這個只有七戶半人家的地方,中國革命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