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晨華在一大會址紀念館中講解。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的父母得知他在一大紀念館作義務講解,想去看看他。他堅持不告訴父母自己去作講解的日期、場次,他的父母無奈之下只能期望和他來一場“邂逅”。
那天,蔡晨華像往常一樣在認真地講解,行至中途,他在人群中發(fā)現(xiàn)了兩個熟悉的身影——他的父母。視線一觸既離,他頓了頓,又按平日的節(jié)奏繼續(xù)他的講解。待講解結束時,他的父母已悄然離去,期間,雙方?jīng)]有過一次語言交流,甚至眼神的交互也寥寥無幾。蔡晨華在兩場講解的間隙中,給媽媽打了個電話。他的媽媽對這半場的講解只有一句評語:“這是我聽你說話最好的一次?!?/font>
那時,蔡晨華已在一大會址紀念館義務講解了1年零1個月,那個曾經(jīng)父母印象中沉默寡言的大男孩,已悄然間成長為那個在黨的誕生地面對中外游客侃侃而談的“紅肩章”講解員。成長,自非朝夕之功,不過,父母腦海中對他的印象,卻還停留在他剛入伍的日子。其實,蔡晨華的家,距離一大會址紀念館不過4公里。這4公里,卻是他這4年來最遙不可及的距離。家離駐地很近,“?;丶铱纯础彼坪跻彩琼樌沓烧碌氖虑?,每月許多次外出講解的“自由”,更是給回家創(chuàng)造了條件。
蔡晨華不回家的理由,只有一個——“不合適”。傳播黨史的人,心中的準繩自然立得更嚴、更高。就像那張一大會址紀念館專門為辛勞的武警戰(zhàn)士們在休息室中準備的躺椅一樣,躺椅上,永遠空無一人,這是“紅肩章”講解員們的一條不成文的鐵律?!叭绻覀冘娙硕继芍渌藭趺纯??”
遵守黨性紀律,不分人前人后。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更要嚴守心中的底線。嚴謹、低調、安分守己、恪守規(guī)矩,這是1000余場黨史的宣講給蔡晨華帶來的成長感悟。而他向8萬余位觀眾傳遞的,則是黨史中蘊藏的自信,一種在今昔對比后油然而生的強烈自信。
蔡晨華從小就對歷史很感興趣,為漢唐雄風而振奮。不過,他不太喜歡近代史,因為晚清以降的歷史過于屈辱,讓人讀起來很難受。中共一大的召開,正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中國共產(chǎn)黨從這里走向全中國,中華復興的巨輪從這里起航。
從只有50多名黨員,到擁有89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第一大黨;從軍閥割據(jù)、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發(fā)展至今天的新時代。兩條歷史脈絡,緊緊纏繞、密不可分。從篳路藍縷,到闊步征程,“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始終是前行的動力。黨史的吸引力,正是讓每個人切身體會到,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追求美好生活、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藍圖就在腳下。那棟樸實的石庫門建筑,與外灘的霓虹交相輝映,且光芒更熾。